新国学网:唐代落魄诗人的五种生存之道(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历史网
 
从上边简述可以看出,杜甫到长安之后的十三年里,前后只做了两年半的小官,其余十年多都是漂泊在京城的。这期间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怎么解决的呢?杜甫自己固然有“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说法,但是,杜家老小的生活还是另有来历的。那就是,“两京犹薄产”(《秋日夔府咏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末句“洛阳”下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可见,杜甫家是地主无疑。若不是战争、饥荒,就靠着田地的租税收入,养家糊口是不会太成问题的。
  
  李白被朝廷辞退的时候,也有玄宗曾经“赐金”的记载,但是,李白从朝廷领到的俸禄不会比杜甫更多。李白自己不屑于参加耕种劳动,也没见他从事过什么其它来钱的营生,我们只见他到处学剑、学道、游览、饮酒、服药(丹药),这些都是需要钱财支持的。据他自己说,早年还曾大量散财,接济穷困公子。李白的生活费用也应该是祖上遗留下来的。有人说,李白生于富商之家,这是有可能的。
  
  托身豪门
  
  杜甫有诗句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许多文献也记载,唐代有不少王侯贵戚相当喜欢跟文士交游。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风尚。这种风尚,自然也给一些落魄的诗人提供了一时的庇护乃至终生依托。
  
  杜甫诗中提到的岐王李范(玄宗之子)和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湜之弟),就是这样的豪门主人。另外,多首杜诗提到的一位何姓将军,也是这样的达官。唐代,喜欢交接文士的达官,最为有名的是张九龄、李邕、颜真卿、韩愈、韦应物、令狐楚等人,他们都曾照拂过不少落魄的诗人。
  
  杜甫游历山东的时候,曾经做过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的座上宾,在济南大明湖受到热情的款待。因此,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可以想到,李邕座上一定还有其他诗人。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颜真卿做湖州刺史的时候,“烟波钓徒”张志和、日后成为“茶圣”的陆羽都做过他门下的食客。被李端称为“声名恒压鲍参军”的康洽,是一位很受王侯欢迎的诗人,他在长安出入的都是王侯贵主之家,那些王侯贵主家的骏马奴仆都跟他自己的似的,可以随便使唤。他身上衣服装饰光彩照人,使其他人相形见绌。与康洽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戴叔伦、李颀等,都有相似经历,并写诗描述过。戴叔伦:“贤王贵主于我厚,骏马苍头如己有。”李颀:“曳裾此日从何新,中贵由来尽相许。”著名诗人温庭筠,也曾经出入宰相令狐绹的家门,令狐绹待他很客气。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道,唐代,落魄,五种,诗人,生存之道 唐代 落魄 五种 诗人 生存
下一篇:"卖国贼"曹汝霖给"顽固派"慈禧上的一堂宪政课(1)||上一篇:唐代落魄诗人的五种生存之道(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