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说的都是直接或间接认识的官员接济落魄诗人的故事,至于亲戚之间的接济就更常见了,这里不赘述。可以一说的是,落魄诗人多嗜酒,朋友之间相助以酒,就非常普遍。杜甫说广文馆博士郑虔很穷困,国子司业(相当于皇家大学副校长)苏源明就常常给他酒钱。杜甫自己跟郑虔两人,也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然后就是一番痛饮。阎防隐居终南山,住在崇济寺里,岑参就曾经“携琴酒”前去寻访。
归隐耕种
上文说过,唐代的科举进身之路,无异于独木桥。想过桥的人很多,而桥身却十分狭窄。
几十年前有一句口号: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是否大有作为不好说,但是,那里确实是广阔天地。至少,那里可以接纳不少没有挤过独木桥、知难而退的落魄诗人,给他们提供一份衣食之资,让他们的生命有所依托,不至于冻饿而死。
据《唐摭言》卷三记载,唐太宗登基之后,拨乱反正。为了笼络人才,特别重视科举功名。从那以后,隐居的人就非常多,“林栖谷隐,栉比鳞差”。可见,不少退隐的人其实不是真的退隐,而是想走终南捷径。
当然,真隐之人也有不少。
卢照邻调任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县尉之后,因为风病严重(双足痉挛,一只手臂麻木),只得辞去官职,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的具茨山隐居,在那里买了几十亩土地,耕种活命。
唐代大概有不少诗人都曾经在仕途不顺利的时候,说过回老家做农民的话。比如,王维在弃官回江东老家的时候,就说过“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但是,真正回去做了农民的却只是一小部分。
祖咏虽然中过进士,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官职,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身体也很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就回到汝坟(今天河南省汝阳、临汝一带)的自家别业,“以渔樵自终”。祖咏自己有诗描写这种隐居田园的生活,“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汝坟别业》)看来,曾经跟王维等人有过酬唱的著名诗人祖咏,过的是近乎农民的生活。
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辞官,他的下一步考虑也是到农村居住。他选择的是秦州(在今天甘肃、陕西接壤地区)城附近的农村,先是居住在距离秦州城五十里地东南方向的东柯谷。在东柯谷,杜甫显然已经做好耕种自给的打算,“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后来为了跟老朋友赞上人的住处靠近一点,以便来往,一度想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的赤谷西枝村定居。在秦州的生活并不如意,杜甫又挈家移居同谷(今甘肃成县)。同谷的情况也没有原来传闻的那么好,杜甫一家又迁往成都。离开成都之后,又曾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耕种度日。杜甫一家在同谷,生活陷入空前的困难,居然要秋天到山上捡拾橡栗果实,冬天扛着镢头去山上雪地里挖黄独(一种野山芋)作为救荒食物(《同谷七歌》其一,其二)。杜甫在成都,衣食之资基本有亲友接济,并没有参加多少真正的农业劳动,他的兴趣主要在种植各种花果树木。在夔州,杜甫买了四十亩果园,都督柏茂琳又让杜甫管理一百顷公田,拨给他五六名奴仆,帮助他经营田地。夔州时期,杜甫过的实际上是地主的生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道,唐代,落魄,五种,诗人,生存之道 唐代 落魄 五种 诗人 生存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归隐耕种
上文说过,唐代的科举进身之路,无异于独木桥。想过桥的人很多,而桥身却十分狭窄。
几十年前有一句口号: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是否大有作为不好说,但是,那里确实是广阔天地。至少,那里可以接纳不少没有挤过独木桥、知难而退的落魄诗人,给他们提供一份衣食之资,让他们的生命有所依托,不至于冻饿而死。
据《唐摭言》卷三记载,唐太宗登基之后,拨乱反正。为了笼络人才,特别重视科举功名。从那以后,隐居的人就非常多,“林栖谷隐,栉比鳞差”。可见,不少退隐的人其实不是真的退隐,而是想走终南捷径。
当然,真隐之人也有不少。
卢照邻调任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县尉之后,因为风病严重(双足痉挛,一只手臂麻木),只得辞去官职,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的具茨山隐居,在那里买了几十亩土地,耕种活命。
唐代大概有不少诗人都曾经在仕途不顺利的时候,说过回老家做农民的话。比如,王维在弃官回江东老家的时候,就说过“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但是,真正回去做了农民的却只是一小部分。
祖咏虽然中过进士,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官职,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身体也很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就回到汝坟(今天河南省汝阳、临汝一带)的自家别业,“以渔樵自终”。祖咏自己有诗描写这种隐居田园的生活,“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汝坟别业》)看来,曾经跟王维等人有过酬唱的著名诗人祖咏,过的是近乎农民的生活。
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辞官,他的下一步考虑也是到农村居住。他选择的是秦州(在今天甘肃、陕西接壤地区)城附近的农村,先是居住在距离秦州城五十里地东南方向的东柯谷。在东柯谷,杜甫显然已经做好耕种自给的打算,“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后来为了跟老朋友赞上人的住处靠近一点,以便来往,一度想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的赤谷西枝村定居。在秦州的生活并不如意,杜甫又挈家移居同谷(今甘肃成县)。同谷的情况也没有原来传闻的那么好,杜甫一家又迁往成都。离开成都之后,又曾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耕种度日。杜甫一家在同谷,生活陷入空前的困难,居然要秋天到山上捡拾橡栗果实,冬天扛着镢头去山上雪地里挖黄独(一种野山芋)作为救荒食物(《同谷七歌》其一,其二)。杜甫在成都,衣食之资基本有亲友接济,并没有参加多少真正的农业劳动,他的兴趣主要在种植各种花果树木。在夔州,杜甫买了四十亩果园,都督柏茂琳又让杜甫管理一百顷公田,拨给他五六名奴仆,帮助他经营田地。夔州时期,杜甫过的实际上是地主的生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道,唐代,落魄,五种,诗人,生存之道 唐代 落魄 五种 诗人 生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唐代落魄诗人的五种生存之道(2)||上一篇:明朝官员工资解密:海瑞连两斤肉都买不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