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另类沈阳老故事:顺治出生之年沈阳地震两次

编辑:秋痕 来源:沈阳晚报
 
一个城市的发展,留下的是高大的建筑和日益扩大的城区。不过,岁月也给一个城市留下了不少的往事。但这个城市最容易失去的,不仅仅是城池,是建筑,更多的是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先成为陈年往事,然后在陈年往事的记录簿上,一个个被删除,最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的陈年往事都是这样的结局,不过,也有一些故事有幸,被不同的人记录下来,故事,就变换了一个名字,叫做了历史,进入不了历史的呢,则称为轶事。当然了,历史也分很多种,有被人们认为是应该记录的大事件,是一个城市的一个个坐标,也有一些是应该被忽视,应该被删除,但却顽强地流传下来的小故事、小事件,这些,就成为了历史的边角余料。这些边角余料,没有多少人在乎,可是也有人感兴趣,比如我。
  我在沈阳生活,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非常非常有兴趣,常常翻检一些旧书,从这里,也能淘弄出一些不被人知的老故事,略微一归类,也有了不少。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干脆,跟大家也嘚啵嘚啵,说实话,这还真挺有趣儿呢。
  “司家寨“到底在哪儿,我才疏学浅,不知道。但估计离沈阳不能太远,当时的城也不大。估计这只老虎到的也就是现在的浑南地区呗。当时究竟谁是武松,打死了这只虎,已经不知道了,司家寨里的人应该姓司吧。但这个小故事却明白无误地让咱知道,100多年前,沈阳周边还有老虎出没的,老虎被打死还有赏,当时老虎也不是保护动物,估计数量也不算少。
  除了老虎,沈阳还有狼呢。同样是在《陪都纪略》记载说,沈阳因为人口繁多,所以很少能见到狼。不过,有一年,却有狼从北门跑进了城里。给老百姓吓得鸡飞狗跳的。估计这狼也吓够呛。您可听清楚了,这可真的是狼啊,不是哈士奇,那时候沈阳还没有哈士奇呢。这狼进城了,官府也不能不管啊,最后经过官兵的围捕,才将狼“捉拿归案“,究竟是活捉的还是打死了,就不得而知了。
  这沈阳城除了来狼,还来了一只貂。《陪都纪略》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当年在城里的貂裘店的,有岁数大的生意人,虽然做了一辈子的貂皮生意,却没看到过活的貂,还别说,这一年,还真跑来了一只貂。这个老板很高兴,赶紧把这只貂当做宠物养起来了。不过,这个宠物可不好伺候,牙齿特别的锋利,那吃起来东西就没有闲着的时候,而且兽性极难调教,成了貂裘店老板的烫手山芋。不过,那时候的沈阳城,还能有貂跑进来,看来当时的生态不是一般的好啊。
  有关风月事——
  那些年的马路牙子新闻
  要说起老故事,最好还是说点一般正史上不愿意或者说是不屑于记载的事儿吧。这些事儿能记下来的真不多,还是那本《陪都纪略》,里面写了几篇当年的小道消息。这样的事情类似于现在的社会新闻,虽然有点马路牙子的味道。
  先说一个诈骗犯吧。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不少人冒充是高干子弟,或者干脆冒充自己是高官,通过“给人办事”等诱饵来骗钱的。不过,这样的伎俩并不是原创,在清朝就有了,话说清朝同治年间,陪都盛京来了一伙人。这伙人可不简单,身穿官袍,头上是顶戴花翎,还都是二品的!看上去似乎是钦差大臣的架势。这些人专门到盛京城内的几家大的皮毛店绸缎庄出入,说他们是皇宫里派出来采买貂褂绸缎的。这些皮毛店和绸缎庄的老板一看来了大主顾,殷勤招待。很快,这些二品大员们搜集了一大批貂皮绸缎,最后将这些东西运到营口,用船拉走了。不过,他们可没给钱啊!那一年的盛京城如果有报纸,估计社会新闻的头条应该是《假高官卷走绸缎貂褂,被骗老板连连叫苦》。
  还有一个更搞笑的,说盛京城北门有一家乌拉铺——这个乌拉,就是当年关东三宝的人参貂皮乌拉草那个乌拉。当然了,这里卖的不仅仅是草,而是一种鞋。这个乌拉鞋店的老板,是生意人爱迷信,希望神灵保佑,他没供奉财神,请人画了一张仙姑的像供了起来。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太高了,那仙姑画得这个美啊。这个老板有一天给仙姑烧香的时候,抬头一看这仙姑,越看越爱看,就动了歪心眼了。正在欲火焚身之际,突然,仙姑不见了,看到一个白发老人站在面前,老人一脸正气,告诉乌拉店老板:痛快的,赶紧自宫!这老板哪见过这个架势啊,连吓带怕,过了不几天就挂了。这样的故事似曾相识吧?我记得《封神演义》里那个纣王,也是看到女娲娘娘的神像动了花心眼,还题了一首歪诗,说什么“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女娲娘娘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她派了狐狸精去他宫中卧底。纣王因为这一首诗断送了商朝的六百年江山呢。
  还有一个故事,名字叫《咬舌尖》,说这件事发生在南关,作者只说“此事在南关,舌头咬去尖,关系风化事,不可笔直言”。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当年在南关有地痞无赖耍流氓调戏妇女,在搂抱强吻时,遇到的这位大姐不好惹,用关门打狗之法,将他的舌头尖给咬掉了。不过,这样的新闻,似乎现在也能见到,“没舌尖”对破案是很有价值的哦,古今无赖都一样,要是都能给这样的教训,真是大快人心了!
  神奇的天象——
  顺治皇帝和盛京地震
  何谓“天有异象”?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凡是大事件,都能跟天象的变化套上关系。特别是皇帝出生,那都整得神乎其神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异香经宿不散。朱元璋出生时也是满屋子红光,而且人这光还大呢,这一宿时不时地就从产房放出红光,闹得邻居以为是着火了呢,居然跑来救火了。当然了,这些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只有太后才知道,但是太后也不能告诉咱们,咱也没地方问去。
  不管他是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出生地都不归咱管,但中国历史上正牌的皇上还真有一个是纯在咱沈阳出生的,那就是顺治皇帝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是清朝的太祖太宗,但他们出生的地方,离沈阳挺远)。
  顺治帝的产房,就在沈阳故宫里的永福宫。
  在历史记载中,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出生时很自然地天有异象。福临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孝庄皇太后,据说她怀孕时红光绕身,盘旋如龙的形状。福临出生前,庄妃梦见神人抱着一个孩子纳入怀里,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庄妃醒后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高兴地说:“这是奇异的祥瑞,若是生个儿子一定能建立大业。”第二天福临就出生了,据说他出生的时候,红光照耀宫中,香气经日不散。这个异象,和赵匡胤朱元璋等人都是一个套路。
  顺治皇帝出生时,故宫凤凰楼上有没有红光和香气,咱无从查证,不过,这顺治皇帝命也够硬的。查阅史书记载,在顺治皇帝出生这年(1638年),沈阳就发生过两次地震,一次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七寅时,一次是在十一月二十九的酉刻。沈阳是一个地震发生并不频繁的城市,在这一年中就发生两次地震,看来在这年正月出生的这位皇子,还真不是一个“善茬儿”。
  事儿还没完呢,到了1643年,这一年的大年初一,南征北战的皇太极觉得身体不适,到了二月初一,盛京发生了日食,皇太极估计对这个天象很忌讳,一个劲儿地大赦天下,但是还是没用,熬到八月,终于驾崩。
  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皇九子福临即大清皇帝位,这就是顺治皇帝。半个月后,盛京城内又是一阵晃动,又地震了!这次震级还不小,书载:“自西北而南,有声传播”。
  这还没算完,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顺治帝入关,在北京皇宫即位,正式问鼎天下。当然,这一年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城,异常天象那是一个接着一个。首先就是和顺治皇帝分不开的地震。这一年的三月初八,盛京发生地震,两天后,又发生地震,估计是初八日的余震。
  这一年的异象可不仅仅是地震,二月初四,月亮中有黑子;七月二十八,下起了大雹子;八月初一,盛京发生日食……
  九月初八,盛京城的上空出现了日晕,整整一上午才散去,不过,这时候顺治皇帝的车驾已经离开了盛京,开赴北京,第二天,顺治帝的车架进入了山海关……
  当然了,还没完呢,顺治皇帝在北京做了正牌皇帝后,第二年,沈阳被定位大清陪都。不过,这一年的陪都,正月十四和闰六月十六,都发生了月食,;十二月初一又出现了日食……
  不知道这些天象是因为顺治皇帝是真正的改朝换代的真龙天子带来的呢,还是绝对的历史巧合、正常的现象呢?
  当然了,除了顺治皇帝,清朝历史中记载还有不少奇怪的天象呢,比如明万历四十六年,东方白气经天(啥叫白气呢,按照古人迷信的说法,就是一种白色的云气,比喻是刀兵之象。)这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伐明。据说,因为盛京城是清朝的肇兴之地,所以,在清朝人认为,盛京的上空,经常漂浮着紫气,这个“紫气”呢,就是皇家之气,所以才有了“紫气东来”这样一个词儿来形容咱沈阳城。
  对了,还有一个很不为人知的“天象”。这个可老玄乎了。说的是康熙三十年冬天,陪都皇宫里的大政殿前的瑞雪都变成了鲜艳的花朵。听好了,这可不是雪花的意思,而是“瑞雪成花”,据说南北名花都有,而且这花持续了一个月还没散去呢。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年皇宫里的能工巧匠做的雪雕。在《镜花缘》里,曾经有武则天让百花冬天竞放的故事,你看看咱沈阳故宫的雪更给力,不用下旨,自己就变成了鲜花,还开了一个多月,嘿嘿,这事儿咋听起来这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对了,忘了说一句,别看顺治皇帝那几年沈阳这块没少地震,但有清一朝,沈阳发生的地震并不多。最大的一次是清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日申时 (1765年3月15日15时至17时)这次震级大概有5级多,地震让故宫山墙都裂了,城楼、女墙等也是东倒西歪,东陵和北陵也有裂缝。这次地震之后,余震还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渐渐平息。
  超好的生态——
  城里进狼,城外打虎
  去年,沈阳的怪坡风景区引进了哈尔滨东北虎林园的百只东北虎,让沈阳的老虎数量一下增多了不少。不过,说起来野生的老虎,那是绝对罕见了。不过,这要是倒退了一百多年,老虎出没,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不光有老虎,还有野狼。
  成书于1872年的《陪都纪略》,距今有140多年,这本书记载的东西很繁杂,但有几段故事却很有趣。其中关于老虎的有这样一段:“城南司家寨,虎落平川,被乡人打死,送省将军有赏。”
  《陪都纪略》的记载,有点“笔记”的特点,相当于今天的纪实文学或者新闻报道摘编。所以,说法也很可信。

关键字: 内容标签:顺治,两次,之年,地震,出生,另类,故事,沈阳顺治 两次 之年 地震 出生 另类 故事 沈阳
下一篇:李白:侠与酒(1)||上一篇:民国时期民众抵制日货:日企雇员不辞职遭殴打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