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剖析国人的冷漠病(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麻木的魂、冷漠的心——鲁迅笔下的群雕像
历史巨轮前,看客的低级趣味逐渐被挤压出深一层的“麻木”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鲁迅曾刻画出阿Q、闰土、祥林嫂等诸多鲜活人物,其中,那些麻木的看客,最令人深恶痛绝。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鲁迅在《药》里,把“看客心理”的外在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看了杀革命义士,不但有快感,还有人血馒头可用来赚钱、治病,没人多想一层自己还该有何作为,只愚昧地为了一个“看”字。
祥林嫂的孩子阿毛被狼吃了后,有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这段悲惨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这是鲁迅在《祝福》中刻画的悲凉一幕。找点乐子,“鉴赏”别人的痛苦,看客们噬骨的麻木直接化作了残忍。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有所总结: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上个世纪,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经验》里曾痛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不想,辗转近百年,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剖析,国人,冷漠剖析 国人 冷漠
下一篇:慈禧看戏百般挑剔 剧本放桌前演员出错即罚||上一篇:剖析国人的冷漠病(5)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