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时代叫微时代,一旦出现热点话题,学者们爱用微博进行热议,表达观点,发泄情绪,体现出“及时”、“快速”、“零碎”等特点,现炒现卖,生猛热辣。在南宋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次类似如今微博热议的话题大讨论,“微博用户”大多是学者,只不过,时间上“稍微”拖得长了些,不算太长,就两百余年。
话题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于外戚姻亲夺位,从此对于(外)戚加意防范”,并削除武将兵权。在此基础上,宋太宗又感到当时威胁皇位的主要不再是武将和外戚,而是宗室男丁,他不惜向至亲骨肉开刀,同时又强调“藩邸之设,止奉朝请”,逐步建立起一套限制宗室权势、防止宗室作乱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宗室子弟可以在爵禄上优待,但不准担任朝廷要职。
于是,不少宗室子弟就开始发“微博”抱怨:“异姓反优于同姓,天子之子孙反不若公卿大夫之子孙。”他们牢骚如此之盛,在赵炎看来,无非是认为异姓士大夫深受重用、而自己是皇帝的亲属反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公平,亦不符合家天下的统治原则。
有趣的是,终北宋一朝,此话题在学者中间并未怎么发酵而形成热议,当时只出现个别表示惋惜者,如北宋范镇叹息:“祖宗后裔,岂无贤才?而一概废而不用,深可惜也。”北宋学者刘随也实话实说:“臣僚迁擢,多至尊官;皇族丝联,未登显位。”仅此两条“微博”,连附议和“转发”也没有。
话题发酵:百余年之后,宋高宗在临安站稳了脚,发生了一件事。赵构因为没有子嗣,就在宗室里选了秀安僖王赵子偁的儿子赵昚作为太子,将来好接班。赵昚(后来的宋孝宗)进了宫,亲生父亲赵子偁就萌发“为朝廷效力”的想法,托人跟赵构商量,看能否进枢密院谋个差事。赵构看在养子的面上,差不多就答应了。但许多大臣不同意,认为有违祖制,有人抗议:“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非陛下所有也。”甚至宣称:“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天下!”
朝廷士大夫公然跟皇帝对着干,这事非同小可,原本在北宋无人问津的话题,因为这件事,随即被充分发酵成“祖宗家法之利弊”的热点话题,引发南宋诸多学者纷纷参与“微博”热议,语言之犀利,时间跨度之长,参与学者之多,前所未有。
微博热议:
正方(支持):
范成大:“天下之法,当与天下共之,有司守之以死。虽天子不得而私也,而后天下之大公立。”范先生认为,祖宗家法也即天下之法,必须无条件遵守,这样才能显示“天下之大公”。
朱熹:“权重处便有弊。宗室权重则宗室作乱,汉初及晋是也。外戚权重则外戚作乱,两汉是也。”老夫子到底是有大学问的,他站在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来加以肯定和支持。事实也正如他所说,两宋确实与汉、晋两代不同,宋代皇亲国戚的权势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以致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不曾激化到兵戎相见的程度,皇位转移总的来说比较平稳。
吴奎:“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他的意思很明显,对皇亲权势加以限制,即为“裁损”,目的在于“为无穷计”。
刘光祖:“国家二百余年无宗室之祸,亦由制之得其道故也。……祖宗之良法美意,所以杜丝联用事之渐也。”刘先生是举例说明,因为“杜丝联(皇族)用事”,所以,国家二百余年没有发生“宗室之祸”,很给力!
反方(怀疑):
吕祖谦:“本朝之待宗室、戚属,其以大公之道守天下乎?”什么意思呢?结合其之前所说,朝廷对于皇亲国戚尽管“未尝任之以事”,但却将他们“列之高爵,置之重位。”虽然要求皇亲国戚守法,但法律对他们“事事优异,悉不与外官、匹庶同法。”赵炎的理解是,吕先生不认为限制宗室权力是“大公之道”,而是不公、不平等,不利于“守天下”。
陈傅良:“圣人以无私而成其私。”这话可谓一语破的。确实,重用士大夫、限制宗室,同历代分封亲属拱卫皇室一样,相当充分地体现着家天下统治。“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家天下统治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皇位世袭。不能由于宋代分封宗室已名不副实,便称颂这一体制为“天下之大公”。
马端临写“长微博”做总结,在《文献通考·国用考二》里,他将“养兵”、“宗俸”、“冗官”、“郊赉”视为两宋财政的四大拖累。并指出,在四项中,“宗俸”用于宗室,“冗官”则跟对宗室“养而不用”不无关系。因此,这一祖宗家法绝不意味着什么大公之道,而意味着大体无内乱,意味着冗官,意味着相权有所加强。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兼而有之,权衡两者轻重,以积极意义为主。
从话题出现,到马端临的总结,这一次“微博”热议,前后两百余年,学者们吵得口干舌燥,唾沫星子到处飞,但效果如何呢?我告诉你,根本没用,家天下时代,民意、舆情,就像一个屁。学者们的热议,也只是议一议罢了,改变不了什么。(赵炎 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宋,余年,也曾,热议,时期,微博南宋 余年 也曾 热议 时期 微博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话题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于外戚姻亲夺位,从此对于(外)戚加意防范”,并削除武将兵权。在此基础上,宋太宗又感到当时威胁皇位的主要不再是武将和外戚,而是宗室男丁,他不惜向至亲骨肉开刀,同时又强调“藩邸之设,止奉朝请”,逐步建立起一套限制宗室权势、防止宗室作乱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宗室子弟可以在爵禄上优待,但不准担任朝廷要职。
于是,不少宗室子弟就开始发“微博”抱怨:“异姓反优于同姓,天子之子孙反不若公卿大夫之子孙。”他们牢骚如此之盛,在赵炎看来,无非是认为异姓士大夫深受重用、而自己是皇帝的亲属反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公平,亦不符合家天下的统治原则。
有趣的是,终北宋一朝,此话题在学者中间并未怎么发酵而形成热议,当时只出现个别表示惋惜者,如北宋范镇叹息:“祖宗后裔,岂无贤才?而一概废而不用,深可惜也。”北宋学者刘随也实话实说:“臣僚迁擢,多至尊官;皇族丝联,未登显位。”仅此两条“微博”,连附议和“转发”也没有。
话题发酵:百余年之后,宋高宗在临安站稳了脚,发生了一件事。赵构因为没有子嗣,就在宗室里选了秀安僖王赵子偁的儿子赵昚作为太子,将来好接班。赵昚(后来的宋孝宗)进了宫,亲生父亲赵子偁就萌发“为朝廷效力”的想法,托人跟赵构商量,看能否进枢密院谋个差事。赵构看在养子的面上,差不多就答应了。但许多大臣不同意,认为有违祖制,有人抗议:“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非陛下所有也。”甚至宣称:“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天下!”
朝廷士大夫公然跟皇帝对着干,这事非同小可,原本在北宋无人问津的话题,因为这件事,随即被充分发酵成“祖宗家法之利弊”的热点话题,引发南宋诸多学者纷纷参与“微博”热议,语言之犀利,时间跨度之长,参与学者之多,前所未有。
微博热议:
正方(支持):
范成大:“天下之法,当与天下共之,有司守之以死。虽天子不得而私也,而后天下之大公立。”范先生认为,祖宗家法也即天下之法,必须无条件遵守,这样才能显示“天下之大公”。
朱熹:“权重处便有弊。宗室权重则宗室作乱,汉初及晋是也。外戚权重则外戚作乱,两汉是也。”老夫子到底是有大学问的,他站在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来加以肯定和支持。事实也正如他所说,两宋确实与汉、晋两代不同,宋代皇亲国戚的权势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以致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不曾激化到兵戎相见的程度,皇位转移总的来说比较平稳。
吴奎:“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他的意思很明显,对皇亲权势加以限制,即为“裁损”,目的在于“为无穷计”。
刘光祖:“国家二百余年无宗室之祸,亦由制之得其道故也。……祖宗之良法美意,所以杜丝联用事之渐也。”刘先生是举例说明,因为“杜丝联(皇族)用事”,所以,国家二百余年没有发生“宗室之祸”,很给力!
反方(怀疑):
吕祖谦:“本朝之待宗室、戚属,其以大公之道守天下乎?”什么意思呢?结合其之前所说,朝廷对于皇亲国戚尽管“未尝任之以事”,但却将他们“列之高爵,置之重位。”虽然要求皇亲国戚守法,但法律对他们“事事优异,悉不与外官、匹庶同法。”赵炎的理解是,吕先生不认为限制宗室权力是“大公之道”,而是不公、不平等,不利于“守天下”。
陈傅良:“圣人以无私而成其私。”这话可谓一语破的。确实,重用士大夫、限制宗室,同历代分封亲属拱卫皇室一样,相当充分地体现着家天下统治。“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家天下统治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皇位世袭。不能由于宋代分封宗室已名不副实,便称颂这一体制为“天下之大公”。
马端临写“长微博”做总结,在《文献通考·国用考二》里,他将“养兵”、“宗俸”、“冗官”、“郊赉”视为两宋财政的四大拖累。并指出,在四项中,“宗俸”用于宗室,“冗官”则跟对宗室“养而不用”不无关系。因此,这一祖宗家法绝不意味着什么大公之道,而意味着大体无内乱,意味着冗官,意味着相权有所加强。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兼而有之,权衡两者轻重,以积极意义为主。
从话题出现,到马端临的总结,这一次“微博”热议,前后两百余年,学者们吵得口干舌燥,唾沫星子到处飞,但效果如何呢?我告诉你,根本没用,家天下时代,民意、舆情,就像一个屁。学者们的热议,也只是议一议罢了,改变不了什么。(赵炎 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宋,余年,也曾,热议,时期,微博南宋 余年 也曾 热议 时期 微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