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努尔哈赤立嗣之谜: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被选中?(3)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五)终身之衔恨
努尔哈赤"未尝定建储继立之议"是历史事实。但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恶狠狠地指责皇太极的汗位"原系夺立",反映出当时15岁的多尔衮对此事刻骨铭心。以其母大妃与皇太极为两个轴心所发生的激烈争斗,他必有所洞知。因汗父死前争夺嗣君的两股暗流迅速形成,即大妃的幼子势力与皇太极势力,现分别加以分析。
(1)慈母为子谋位
阿巴亥被休废一年后,八旗兵一举攻占辽沈等广大地区。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四月初三日,汗怀着兴奋心情派8位五牛录额真,带领200多名八旗战士"往迎众福晋"。初五日,众福晋到达新都城辽阳。在众福晋中,就有"汗之大福晋",受到汗与诸贝勒、大臣的热烈欢迎,众军士在街道两旁列队迎接,从城内至汗宫地下铺上白席,"上敷红毡,众福晋履其上进见汗"。足见,阿巴亥已恢复大福晋地位,并同汗恢复正常关系。此后的一段时期,阿巴亥一直同主旗贝勒幼子多铎住在一起。因天命九年(1624年,天启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汗曾指令"多铎阿哥之母,尔当以原本之礼,恭养尼堪阿哥之母",即长子褚英之妻。一定要平等对待她,同时要求"多铎阿哥,将尼堪阿哥财产诸物合于尔处"。就是说,褚英第三子尼堪带他的母亲和家产,住进正黄旗旗主贝勒多铎家里,而这个家中的主要责任人是阿巴亥。可见,努尔哈赤与阿巴亥仍然分居。不难看出,阿巴亥恢复名誉是其势力形成的前提,而同时证明多尔衮确实与汗父住在一起。
阿巴亥的主要参谋是其亲弟阿布泰。阿布泰是乌拉贝勒满泰的第三子,天命四年(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叶赫部灭亡前夕,阿布泰归附后金,母亲都都祜等都在后金得以团圆,可谓乌拉那拉氏势力的集结。阿布泰作为国舅,受到汗特殊重视,当年正月在莽古尔泰带领下,舅舅阿布泰排在总兵官巴管理之前,共同带兵6000人,攻克旅顺口。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他亲自带兵戍守蒙古边境。因功勋卓著,汗"以己所着镶貂皮白袄"赐给阿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天启五年)八月十四日,阿布泰带领大将杨古利、巴管理等往取挂勒察部胜利回师,汗带领诸贝勒出城五里外,大宴迎接。可见,阿布泰已成为后金著名高级将领。 阿布泰归附后,官职迁升很快,天命七年(1622年,天启二年)正月十三日已与16名都堂总兵官汤古岱阿哥等并驾齐驱。当年三月在八大都堂中,地位仅次于哈达部猛古孛罗之子额驸乌尔古岱。当月,乌尔古岱被革职,阿布泰舅舅、额驸升为第一名都堂兼任正黄旗固山之职。
努尔哈赤死时,两黄旗60牛录,实力同代善的两红旗相当。比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占有优势,加之国母阿巴亥"机变"能力很强,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弱点是两位主旗贝勒阿济格(21岁)、多铎(12岁)年龄小,威不重,对两黄旗大臣之凝聚作用不足。是时,阿巴亥姐弟俩十分清醒地知道,他们的竞争对手就是具有狡斗之智的皇太极。于是,在汗前往汤泉养病期间,他们曾"合谋",欲置皇太极于死地,所谓"欲谄太宗,阴行奸恶",已磨刀霍霍。那么,成功之后将立何人为君?郑亲王济尔哈朗回忆说,"墨勒根王之母及阿布泰夫妇谄太宗所行诸恶事,臣等尽知"。其阴谋计划,即是以多尔衮"欲成其前谋",就是"立墨尔根王"。可见,阿巴亥胸有成谋,甚至与汗夫计较过。所谓汗"为国事、子孙,早有明训",(是否认同此事,不得而知。)但多尔衮说:皇太极汗位"原系夺立",大半讲的是这件事。
(2)汗父属意他子
清代史书既说努尔哈赤"未尝定建储、继立之议",又称他"为国事、子孙,早有明训,临终遂不言及"。合理的解释是主张八家共同治国,汗位需要公举。但事实上诸子争位,各有打算。皇太极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弓在弦上。他有三大优势。其一,他一向受到汗父"偏爱",视之"如眸子"。宠而必骄,嗣位对他来说,当仁不让,志在必得。其二,皇太极"勇力绝伦,颇有战功",为社会所公认,所谓"人皆称道者"便是证明,在诸贝勒中能与之相比者罕有。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九月,叔父阿敦已捅破汗心灵之窗,在某种程度上是默认。其三,阿巴亥藏财事件后,汗将"绸缎各三椟",送到皇太极库;皇太极述说"命贮于朕库"。可见,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抱有特殊信任感。努尔哈赤在嗣位问题上,曾属意于皇太极,并非没有根据。
事实不难断定,代善嗣位失败后,汗曾属意于皇太极。但有两大障碍,令他难于决定。其一,他提出八贝勒共理国政思想,本身应当不再坚持长子继承制。但在他的观念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命八年(1623年,天启三年)六月,他在批评皇太极时说:"独以汝诚而越他人,岂置诸兄于不顾,而欲汝坐汗位乎。"反映出他思想有顾虑。其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很不放心,认为他"贤德聪明",度欠缺。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阿敦揭露出的同室操戈事件,尽管皇太极等人矢口否定,但汗不能不深思。在第二年宣布的八家共理国政谈话中,强调"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此话必有针对性。同时一再批评"强势者"、不"公平宽宏"者,甚至当面批评皇太极"愚昧",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溢于言表。汗虽最终未立皇太极为嗣,但似有属意,便是造成多尔衮终身衔恨的根源之一。
(3)终身难忘遗恨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天启六年),当多尔衮刚进入15岁时,终生的不幸向他走来。七月二十三日,汗父身感不适,带领卫兵三千前往清河温泉疗养。半个月后的八月初十日夜,受到毛文龙部下官兵至狗儿岭相威胁,于十一日晨,乘坐轻舟沿代子河转回都城。传话请阿巴亥前往。夫妻相遇于距离沈阳40里的叆鸡堡。当日,努尔哈赤与世长辞,享年68岁。
努尔哈赤在关键时刻,除阿敏陪伴外,只请大妃前去,必有大事交代,说些什么,无人知晓。但正在此时后金政局却发生历史性震动。这种震动受四个条件影响:其一,皇太极长期笼络诸位小贝勒发生了效应。早在代善被废,宣布八贝勒共理国政时,皇太极就同岳、济尔哈朗、德格类等结缘,每当诸贝勒会议结束时,这些小贝勒都不约而同地送皇太极回府。为此,汗父曾批评皇太极等人"皆谗恶罢了,有何益哉"。但正是这些小贝勒,在皇太极需要时,起了大作用。汗父死讯传来后,代善长子岳、三子萨哈廉首先说服父亲推戴皇太极为汗。代善失政后,佩服皇太极,认为"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这意味着两红旗站到皇太极一边。众所周知,三贝勒莽古尔泰早年生活所需都是皇太极供养;在先攻击李朝后征辽东问题上,附和皇太极意见;阿敦事件中同样是皇太极的帮凶;同时,其弟德格类早就是皇太极争夺汗位的附和分子。自然,正蓝旗,在代善稍加说服后,也站了过去。二贝勒阿敏是有条件的支持。这样,皇太极在八旗中占了绝对优势。其二,在关键时刻,汗父将大妃调离京城,使两黄旗群龙无首,皇太极势力得以从容谋划。所谓汗父遗书等尽皆准备就绪。十一日晚间,阿巴亥怀着悲痛心情陪同灵柩归来,尚未得到喘息之机,第二天早晨代善等便向她宣布"遗言",指责她:"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假称:"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并逼迫说:"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受代善等强大势力威胁,阿巴亥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哀痛地提出最低要求:将他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多铎相托付,希望诸位贝勒"恩养之"。于是,当日辰时,自尽陪殉,享年37岁。她留下的最大悬念是在叆鸡堡,汗临终时究竟说了些什么,多尔衮发出皇太极汗位是"原系夺立"声音,与此不无关系,故有人相信:"太祖有传位之遗命。"
从上述事实中不难看出三个问题。其一,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30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变革时代,满洲贵族揭开了这场大变革的序幕,作为时代人物多尔衮不能不接受这暴风雨的洗礼。其二,爱新觉罗氏以少数民族身份欲担当起这历史的重任,兄弟父子之间相残只是意味着他必须选择家族中最优秀的分子,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努尔哈赤已做出榜样,而皇太极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优于多尔衮,他登上历史前台十分正常。其三,历史有时就是不公平,在充满血腥味的权力争夺中,让刚满15岁的多尔衮从高贵的贵族子弟,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中,陡然堕入失去双亲的孤弱境地,并亲临慈母被逼的惨烈情景,智慧而工于心计的多尔衮对皇太极等人能无衔恨吗?这就导致此后围绕多尔衮掀起的一系列风波。
(本文摘自《 多尔衮之谜(明清卷·人物)》 ,滕绍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努尔哈赤,立嗣,太极,之谜,选中,多尔衮努尔哈赤 立嗣 太极 之谜 选中 多尔衮
下一篇:利丰创办伊始的广州岁月(1)||上一篇:冯道四朝为臣侍奉近十位皇帝 被欧阳修骂无廉耻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