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皇帝是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统治者,可以任意处置属下的臣民,官员们的言行稍有不合,就有可能惹来麻烦。处于这种绝对皇权的威慑下,骨头稍软的官员为求容身,往往会形成承顺阿附的奴性品格,从而抛弃“道义”的人生理想,转而揣摩迎合,于言语或行动方面尽量奉承讨好皇帝,以便为自己赢得好处。
但是,皇帝平日居于深宫大内,谄臣要想了解皇帝的喜好想法,以及背后制订的策略计划,再投其所好,也并不容易。因此,为了及时掌握到第一手信息,一些谄臣走的是与众不同的路线——与皇帝身边的近侍或妃嫔搭上关系,双方形成权力结盟,相当于在皇帝身边安置了一道线眼,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由代为打探消息的内应及时传达出来,谄臣们再根据得来的信息揣摩迎合,以求得利。
最著名的例子当数唐代的李林甫。开元中期,李林甫只是吏部侍郎,在达官显宦云集的京城,并不起眼。但善于权谋谄媚的李林甫,多方结交宫中的宦官和妃嫔,从而及时掌握了唐玄宗的喜好动态,并据此揣摩迎合,故他进呈的奏疏或回答玄宗所问之事,都极为符合上意,由此获得玄宗的赏识,进而拜相。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独揽朝政,为所欲为,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巨祸。
清康熙朝的高士奇也是个中高手,他本为打杂的小吏,后来获得康熙的赏识,入值南书房,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亲近属官。清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载,高士奇入值南书房期间,每天都会怀揣一袋金粒去上班,若有皇帝身边的亲近太监告诉他,康熙当天看了什么书,高士奇就会酬以一颗金粒,然后他马上找出该书恶补。过后康熙如果问起,早有准备的高士奇对答也就句句称旨,极为贴合康熙心意,故他每天为康熙讲书释疑,评析书画,以应对迅速快捷、言论高妙而著称。高士奇也由此从一个从七品属官,一跃升为从二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极得康熙的欢心。
高士奇富贵后,有人举报他当初进京入仕的时候,只有一床破棉被随身,如今却是门前车马辐辏、冠盖如云,其收入来源不明,有受贿的嫌疑。康熙某天当面向高士奇问起,早就得到消息的高士奇从容答道:“在臣则寸丝粒粟,皆恩遇中来也。”意思是说,我家的每一寸布每一粒米,都源自皇上的恩遇赏赐,是京城外的官员不明真相,出于眼红,所以诬告我。一番妥贴得体的回答,康熙听了极为满意,微笑不再问。
嘉庆初年出任两广总督的巴延三,其发迹也是内侍之功。清人昭槤的《啸亭杂录》载,巴延三最初只是军机处的一个司员,既无过人的本事,又气量狭隘,素遭同僚的轻视。当时正值清军与准噶尔部在西域作战,有一天晚上巴延三值班,前线有紧急军情公文送来,军机处的大臣无人在岗,巴延三遂被乾隆召至窗下,让他根据口述的命令起草公文。乾隆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可是第一次见到皇帝的巴延三却因紧张,股栗不止,一句话都没记下来,过后再想回忆也是毫无头绪。
幸好宫中有个小太监叫鄂罗里,人很聪明机灵,颇能揣摩乾隆之意,见状就代巴延三起草了这份公文。第二天文件送呈乾隆审阅的时候,乾隆一看很对自己脾胃,心里很满意,一再称赞,遂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没过几天,乾隆就对军机大臣傅恒说:“汝军机有若等良材,奚不早登荐牍?”巴延三因此福从天降,从一个六品的军机司员,被外放至陕西潼关任道台,成为了四品地方官,并因此一路升迁,最后官至两广总督。
虽然此事的进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小太监鄂罗里之所以愿意帮巴延三,也是他有着与外官形成结盟,共图富贵的考虑。如若不然,身为内侍的鄂罗里即使再会察言观色,阿谀顺旨,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巴延三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非常感激鄂罗里,一直称之为恩人。只不过,巴延三最后还是辜负了鄂罗里的期望。他虽然有鄂罗里这个内应,屡合上意,一路升迁,最后出任封疆大吏,可他却在任内毫无建树,并因贪黩事发,数年后即被罢归,令本以为抱上了一条粗腿的鄂罗里暗中怨恨不已。
《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意为曲意迎合君王,引他去做坏事,比助长了君王的过错其恶更甚。实际上,为求官星照命而觇伺上意,承顺逢迎所造成的祸害,也小不到哪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觇伺上意觇伺上意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但是,皇帝平日居于深宫大内,谄臣要想了解皇帝的喜好想法,以及背后制订的策略计划,再投其所好,也并不容易。因此,为了及时掌握到第一手信息,一些谄臣走的是与众不同的路线——与皇帝身边的近侍或妃嫔搭上关系,双方形成权力结盟,相当于在皇帝身边安置了一道线眼,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由代为打探消息的内应及时传达出来,谄臣们再根据得来的信息揣摩迎合,以求得利。
最著名的例子当数唐代的李林甫。开元中期,李林甫只是吏部侍郎,在达官显宦云集的京城,并不起眼。但善于权谋谄媚的李林甫,多方结交宫中的宦官和妃嫔,从而及时掌握了唐玄宗的喜好动态,并据此揣摩迎合,故他进呈的奏疏或回答玄宗所问之事,都极为符合上意,由此获得玄宗的赏识,进而拜相。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独揽朝政,为所欲为,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巨祸。
清康熙朝的高士奇也是个中高手,他本为打杂的小吏,后来获得康熙的赏识,入值南书房,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亲近属官。清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载,高士奇入值南书房期间,每天都会怀揣一袋金粒去上班,若有皇帝身边的亲近太监告诉他,康熙当天看了什么书,高士奇就会酬以一颗金粒,然后他马上找出该书恶补。过后康熙如果问起,早有准备的高士奇对答也就句句称旨,极为贴合康熙心意,故他每天为康熙讲书释疑,评析书画,以应对迅速快捷、言论高妙而著称。高士奇也由此从一个从七品属官,一跃升为从二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极得康熙的欢心。
高士奇富贵后,有人举报他当初进京入仕的时候,只有一床破棉被随身,如今却是门前车马辐辏、冠盖如云,其收入来源不明,有受贿的嫌疑。康熙某天当面向高士奇问起,早就得到消息的高士奇从容答道:“在臣则寸丝粒粟,皆恩遇中来也。”意思是说,我家的每一寸布每一粒米,都源自皇上的恩遇赏赐,是京城外的官员不明真相,出于眼红,所以诬告我。一番妥贴得体的回答,康熙听了极为满意,微笑不再问。
嘉庆初年出任两广总督的巴延三,其发迹也是内侍之功。清人昭槤的《啸亭杂录》载,巴延三最初只是军机处的一个司员,既无过人的本事,又气量狭隘,素遭同僚的轻视。当时正值清军与准噶尔部在西域作战,有一天晚上巴延三值班,前线有紧急军情公文送来,军机处的大臣无人在岗,巴延三遂被乾隆召至窗下,让他根据口述的命令起草公文。乾隆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可是第一次见到皇帝的巴延三却因紧张,股栗不止,一句话都没记下来,过后再想回忆也是毫无头绪。
幸好宫中有个小太监叫鄂罗里,人很聪明机灵,颇能揣摩乾隆之意,见状就代巴延三起草了这份公文。第二天文件送呈乾隆审阅的时候,乾隆一看很对自己脾胃,心里很满意,一再称赞,遂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没过几天,乾隆就对军机大臣傅恒说:“汝军机有若等良材,奚不早登荐牍?”巴延三因此福从天降,从一个六品的军机司员,被外放至陕西潼关任道台,成为了四品地方官,并因此一路升迁,最后官至两广总督。
虽然此事的进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小太监鄂罗里之所以愿意帮巴延三,也是他有着与外官形成结盟,共图富贵的考虑。如若不然,身为内侍的鄂罗里即使再会察言观色,阿谀顺旨,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巴延三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非常感激鄂罗里,一直称之为恩人。只不过,巴延三最后还是辜负了鄂罗里的期望。他虽然有鄂罗里这个内应,屡合上意,一路升迁,最后出任封疆大吏,可他却在任内毫无建树,并因贪黩事发,数年后即被罢归,令本以为抱上了一条粗腿的鄂罗里暗中怨恨不已。
《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意为曲意迎合君王,引他去做坏事,比助长了君王的过错其恶更甚。实际上,为求官星照命而觇伺上意,承顺逢迎所造成的祸害,也小不到哪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觇伺上意觇伺上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