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高考作文:《湘灵鼓瑟》
盛唐一代,诗人数不胜数,但应试诗中除了祖咏《终南望余雪》一篇外,再没有佳作传世。究其原因,诗是人性情的真实流露,最需要自由发挥,受不得半点拘束,“帖括体式”对诗人的束缚太深,虽然有人为了功名而悉心揣摩,但盛唐诗人,大多心高气傲,不愿低三下四,拿诗作“敲门砖”,写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所以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天纵英才,到死也没能靠手中的诗笔,在考场上混个出身,捞个一官半职。
此后,文学界经不起官场诱惑,风气越来越坏。读书人的才气、格调和风骨渐衰,去盛唐一代渐远,靠写诗博取功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清代有个叫沈德潜的人,编了一本《唐诗别裁集》,里面选了一批试帖诗,约三十来首,没有一首是盛唐人所作。其中最好的一首,当推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写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国人爱攀比,现代人老爱排“富豪榜”、“高考状元榜”,一年发布一次,这是沿习老祖宗的传统。唐代大历年间,也有一个“十才子榜”,排头的就是钱起。现在没有人知道这“十才子榜”是怎么排的,但从钱起的个人履历和出名过程来看,《湘灵鼓瑟》这篇高考命题作文起了重要作用。
天宝十年,大唐盛世已经接近尾声,钱起参加进士考试,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湘灵鼓瑟”,出处和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很相似——“仰望星空”出自总理的新诗,而“湘灵鼓瑟”出自前辈诗人屈原的《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看来,从名人诗作中寻找出题的灵感,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优良传统。
高考生钱起这篇作文到底牛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钱起这两句诗,在交卷时就得到主考官李暐(wěi)的击节叹赏,以为“必有神助”。当场就录取了他,而且名次很高。钱起一举成名,后来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主持全国高考事务。
叹赏这两句诗的,不独是李暐大人。一千多年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还写文章称赞“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推尊为诗美的极致,并从哲学高度剖析说: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这段评论惹恼了大文豪鲁迅先生,他看了朱先生的文章,很不服气,撰文批评朱先生尊崇太过,犯了寻章摘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他认为,《湘灵鼓瑟》不过是一篇高考作文,诗人上京求取功名,首先要防落第,结尾两句的圆转活脱,无关艺术,完全是为了切题的需要:
一看题目,便明白“曲终”者结“鼓瑟”,“人不见”者点“灵”字,“江上数峰青”者做“湘”字,全篇虽不失为唐人的好试帖,但末两句也并不怎么神奇了。
文人们的笔墨官司永远也断不清,打不完。鲁迅与朱光潜的笔战且不论,一篇命题作文,千余年后还能勾起这些大师们的激赏与批评,不能不说它的文字魅力与时空穿透力,的确有过人之处。我们推它为“史上最牛高考作文”,应该不算过分吧!
得益于这篇“高考作文”,钱起不但仕途上一帆风顺,在诗坛也声名鹊起。当时就有人编了一个段子,给这位诗坛盟主和他的两句“成名作”,镀上一层神秘色彩。段子应该不止一个版本,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
钱起在前往长安赶考的路上,夜宿京口(今江苏镇江)旅馆,听得有人在院子里吟诗,走来走去老吟着“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两句。钱起出来到院子里一看,没有人,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两句诗牢牢记在心里。考试时,试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就用这两句诗结尾,一鸣惊人。
编《唐诗别裁集》的沈德潜老先生比较厚道。他注意到了这个段子,很替钱起抱不平,认为是有人恶意造谣,中伤诗人。为此,他特意在集子中注了一笔,“落句固好,然亦诗人意中所有。谓得自鬼语,盖谤之耳。”意思是说,这两句诗是钱起自己想出来的,编一个说鬼话的段子是对诗人的诽谤。
现在没有人能够查清段子的始作俑者了。也有人说是钱起本人,出于炒作的需要,自编自导了这个神话传说。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就持这个观点,他在宣讲唐诗时批评钱起“造作神话加以渲染”,目的是猎取名声。如果真是这样,钱起这番炒作相当成功,最后稳稳地坐上了大历才子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参考资料: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闻一多著《唐诗杂论》;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
来源:《文史参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考,唐人,写诗,最难高考 唐人 写诗 最难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盛唐一代,诗人数不胜数,但应试诗中除了祖咏《终南望余雪》一篇外,再没有佳作传世。究其原因,诗是人性情的真实流露,最需要自由发挥,受不得半点拘束,“帖括体式”对诗人的束缚太深,虽然有人为了功名而悉心揣摩,但盛唐诗人,大多心高气傲,不愿低三下四,拿诗作“敲门砖”,写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所以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天纵英才,到死也没能靠手中的诗笔,在考场上混个出身,捞个一官半职。
此后,文学界经不起官场诱惑,风气越来越坏。读书人的才气、格调和风骨渐衰,去盛唐一代渐远,靠写诗博取功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清代有个叫沈德潜的人,编了一本《唐诗别裁集》,里面选了一批试帖诗,约三十来首,没有一首是盛唐人所作。其中最好的一首,当推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写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国人爱攀比,现代人老爱排“富豪榜”、“高考状元榜”,一年发布一次,这是沿习老祖宗的传统。唐代大历年间,也有一个“十才子榜”,排头的就是钱起。现在没有人知道这“十才子榜”是怎么排的,但从钱起的个人履历和出名过程来看,《湘灵鼓瑟》这篇高考命题作文起了重要作用。
天宝十年,大唐盛世已经接近尾声,钱起参加进士考试,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湘灵鼓瑟”,出处和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很相似——“仰望星空”出自总理的新诗,而“湘灵鼓瑟”出自前辈诗人屈原的《远游》篇:“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看来,从名人诗作中寻找出题的灵感,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优良传统。
高考生钱起这篇作文到底牛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钱起这两句诗,在交卷时就得到主考官李暐(wěi)的击节叹赏,以为“必有神助”。当场就录取了他,而且名次很高。钱起一举成名,后来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主持全国高考事务。
叹赏这两句诗的,不独是李暐大人。一千多年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还写文章称赞“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推尊为诗美的极致,并从哲学高度剖析说: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这段评论惹恼了大文豪鲁迅先生,他看了朱先生的文章,很不服气,撰文批评朱先生尊崇太过,犯了寻章摘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他认为,《湘灵鼓瑟》不过是一篇高考作文,诗人上京求取功名,首先要防落第,结尾两句的圆转活脱,无关艺术,完全是为了切题的需要:
一看题目,便明白“曲终”者结“鼓瑟”,“人不见”者点“灵”字,“江上数峰青”者做“湘”字,全篇虽不失为唐人的好试帖,但末两句也并不怎么神奇了。
文人们的笔墨官司永远也断不清,打不完。鲁迅与朱光潜的笔战且不论,一篇命题作文,千余年后还能勾起这些大师们的激赏与批评,不能不说它的文字魅力与时空穿透力,的确有过人之处。我们推它为“史上最牛高考作文”,应该不算过分吧!
得益于这篇“高考作文”,钱起不但仕途上一帆风顺,在诗坛也声名鹊起。当时就有人编了一个段子,给这位诗坛盟主和他的两句“成名作”,镀上一层神秘色彩。段子应该不止一个版本,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
钱起在前往长安赶考的路上,夜宿京口(今江苏镇江)旅馆,听得有人在院子里吟诗,走来走去老吟着“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两句。钱起出来到院子里一看,没有人,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两句诗牢牢记在心里。考试时,试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就用这两句诗结尾,一鸣惊人。
编《唐诗别裁集》的沈德潜老先生比较厚道。他注意到了这个段子,很替钱起抱不平,认为是有人恶意造谣,中伤诗人。为此,他特意在集子中注了一笔,“落句固好,然亦诗人意中所有。谓得自鬼语,盖谤之耳。”意思是说,这两句诗是钱起自己想出来的,编一个说鬼话的段子是对诗人的诽谤。
现在没有人能够查清段子的始作俑者了。也有人说是钱起本人,出于炒作的需要,自编自导了这个神话传说。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就持这个观点,他在宣讲唐诗时批评钱起“造作神话加以渲染”,目的是猎取名声。如果真是这样,钱起这番炒作相当成功,最后稳稳地坐上了大历才子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参考资料: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闻一多著《唐诗杂论》;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
来源:《文史参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考,唐人,写诗,最难高考 唐人 写诗 最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梁武帝萧衍为长寿近40年不近女色?纵欲致得病||上一篇:李四光姓名由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