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四光姓名由来(1)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明网
 

 

  李四光夫妇在北京的结婚照。侯晓晨 摄 



  2009年10月26日,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家早已熟知;可是,李四光与北京几十年的缘分,却是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回溯历史的记忆,追寻李四光先生在北京的足迹…… 


  教育街上的清学部:李四光对北京的最初记忆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乘坐新开通的地铁4号线,我在西单站下车,从西南口出站。地面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华的商业区景象。 


  我向南走了两分钟,右手边出现一个路牌:“教育街”。拐进这条胡同,闹市的喧嚣,霎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三三两两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匆匆走过。 


  教育街最东头,路北是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黄颜色的门牌上写着“教育街1号”。旁边,还有一个不显眼的灰色牌子:“清学部”。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这里最早是清朝敬谨亲王尼堪的府邸。爱新觉罗·尼堪(?-1652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早年屡立军功,顺治六年(1649年)封为敬谨亲王。顺治九年(1652年),抗清将领李定国率军进攻衡州,清军惨败,主帅尼堪战死。敬谨亲王府南边的小胡同,在明清时期称为“铁匠营”,俗称“穿堂门”,很不起眼。到了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就在原来的敬谨亲王府办公。民国成立后,改学部为教育部,教育部南边的胡同也就改称“教育部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为“教育街”,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宣统三年(1911年)的秋天,一位瘦高的青年,踏着矫健的步子走进了这条胡同。和他同行的都是年轻人,一个个儒雅俊秀,意气风发。他们都是从各国留学归来的学子,此番进京,是要来学部报到,然后参加清廷组织的辛亥第六次游学毕业生廷试。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公布了考试的黄榜。学子们看了榜,纷纷走到那位瘦高的青年身边,祝贺他金榜题名。他向大家道谢,神态非常平静,只是微微抬起头,望着远方,像是在期待着什么。那张黄榜在“工科进士”后面,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李四光。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为应付清廷才进京考试 


  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三(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下张家湾(今属黄冈市团风县)的私塾先生李卓侯喜得贵子。因为儿子排行老二,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生命最初的13年,李仲揆都生活在农村。5岁时,他进私塾读书,学习非常用功。每天午后放学回家,就和长兄一起帮助家里劳动,扫地、提水、推磨、捣米、打柴……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灯下背书、习字。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李四光进入武昌西路第二高等小学堂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4年7月被选派官费到日本留学。1905年7月,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907年7月,他毕业于弘文书院,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主修舶用机关(船用机械)。 


  1910年夏,他顺利结束了在日本的六年留学生活,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在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同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但是,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官费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必须进京参加考试。1911年,湖北学务处命令本省的留学毕业生于农历七月十日(公历9月2日)以前去北京学部报到。为了应付官府,也为了更好地了解清廷统治中心的虚实,李四光毅然决定去北京应试。于是,就有了前文所写的他到学部报到的一幕。 


  考试发榜后不到一个星期,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李四光兴奋不已,马上南下武昌,投奔革命队伍。湖北军政府任命他为理财部参议。 


  李四光的第一次北京之行,真是来去匆匆。也许,先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还会回到京华,并且和这座城市结下更深的缘分。  


 地安门东吉祥胡同:李四光在北京租的第一间宿舍 


  秋日的地安门,纵有车辆穿梭,行人往来,却毫不杂乱,保持了一份独特的宁静与从容。我从地安门东大街出发,经过几条小巷,来到了东吉祥胡同。由于旧城改造,这里正在拆迁,几乎没什么住户。 


  在清朝,这条胡同位于皇城内,在乾隆时代即称为“吉祥胡同”。1920年的春末夏初,三位文质彬彬的年轻学者走进了这条小巷,轻声探讨着一些学术问题。 


  三位学者当中,最年轻的叫丁燮林(笔名丁西林,1893年-1974年),后来成为北大物理系主任,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年长一些的叫王世杰(1891年-1981年),时为北大法学教授,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年纪最大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四光。 


  武昌起义之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李四光获准赴英国官费留学。他与同时被批准的湖北军政府秘书王世杰等人同行,开始了自己第二次留学生涯。 


  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预科学习期间,结识了同住一间公寓的丁燮林,在课业上互相帮助。1914年秋天,他结束了预科学习。与之同时,他的爱好也悄然发生了转变。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采矿业很发达,这使李四光认识到:工矿是实业的基础,国家要想富强,必须有充足的煤、铁等资源。因此,他进入了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1915年,他感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地质科学,又从采矿系转到了理科地质系,从基础学起,兼修物理学。1918年,他用流利的英文完成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被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19年,李四光游历法、德等国考察地质,登上阿尔卑斯山脉海拔4807米(新测为4810.90米)的勃朗峰研究冰川地质。1920年春末,应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李四光和丁燮林、王世杰一道返回北京,到北大任教。三人在东吉祥胡同共同租用宿舍。 


  可惜的是,昔日李四光租住的宿舍,现在已经难觅遗踪。 


  位于沙滩后街的北大理学院:李四光事业的新起点 


  景山公园东门外,游人如织。我沿着景山东街,向北走了一小会儿,向东一拐,就走上了东西向的沙滩后街。 


  这是条古老的街巷。清朝时名叫“马神庙街”,因街内有马神庙而得名。根据方志记载,马神庙的原址坐北朝南,为明代御马监马神旧祠。乾隆帝第四女和嘉公主(佛手公主)的府邸就在这条街上。民国年间,李四光到北大任教时,这条街称作“景山东街”(现在的景山东街原名景山东大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称沙滩后街。 


  沿着沙滩后街向东走,路北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基地。如果追溯其前身,正可以从和嘉公主府算起。当年和嘉公主夫妇二人很年轻就去世了,公主府也冷清了一个多世纪。1898年,清政府在此兴建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院内新建了一些教室、实验室和宿舍。1918年,北京大学中文、历史、哲学等系迁到了新建的沙滩“红楼”,理学院仍然留在公主府的旧址。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也就是现在的校址),马神庙的旧址成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办公地点。2005年9月,人教社迁到了海淀区魏公村,而把这里作为该社的培训基地。 


  整整89年前,1920年秋末,李四光到北大担任地质系教授,就在现在沙滩后街的校址,为学生主讲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测量及构造地质学等课程。这时的李四光,经过十几年留学生活的磨炼,不再是昔日那个质朴青涩的农家少年,而是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知名学者。不过,他并没有改变勤劳的本色,马上投入到对中国各地能源的调查研究之中。1921年,他带学生到河北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等地进行煤田地质调查,还到北京西山杨家屯煤矿、三家店、昌平南口等地实习。1922年,李四光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 


  1923年1月14日,李四光与许淑彬在北京喜结良缘。许淑彬是一位大家闺秀,时为中学教员。她爱弹钢琴,李四光会拉小提琴(1920年曾在法国创作《行路难》一曲,是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曲),夫妇二人琴瑟和谐,相濡以沫。婚礼上,蔡元培先生充当证婚人,丁燮林、王世杰、陈西滢、凌叔华等人都来参加婚礼。李四光结束了“单身”的生活,从此搬出了东吉祥胡同,在东城学池住了一段时间,又迁往三眼井胡同西口外北边,造了一所宅子。 


  回国后的短短几年,李四光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沙滩后街的北大理学院,就是他事业的新起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由来,李四,姓名由来 李四 姓名
下一篇:唐人高考 写诗最难(2)||上一篇:崇祯究竟死在哪儿?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