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史的吊诡却表现在:偏偏是非“盛世”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最为后人所讴歌,最为后人所向往!究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核心内涵是“治”:国家充满朝气,社会充满生机,君臣充满追求,民众充满希望,历史充满机遇!
“治世”与“盛世”的差异,当然不胜枚举,但我认为,两者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这首先是两个时期的社会心态截然不同,即浮躁与清醒的两极对立。
“治世”的统治者一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心态,对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有认真的总结和借鉴,对为政治国的得失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如汉文帝就以秦亡为鉴,致力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唐太宗李世民也一再强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这些统治者才能够践行儒家所倡导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心态平和,不事铺张,说实话,办实事,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汉文帝不愿以耗费十家之产的代价(这已经是少得可怜的费用了)替自己整修露台,将国家征收赋税的额度一减再减,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干脆分文不取,降低广大民众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释放宫女、奖励耕织等等,就是他们头脑清醒、举措得宜的证明。
反观所谓“盛世”的那些统治者,情况则有本质的不同。国家府库充溢,民众丰衣足食,他们便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开始不再安分了,要折腾胡来了。
一是大摆其谱,充撑门面,搞政绩工程,做官样文章,大树特树皇帝的权威,唯恐“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的场面不够光鲜亮丽。汉武帝大兴土木,封禅泰山;乾隆皇帝踌躇满志,自诩“十全老人”,等等,就是这种浮躁心态的折射。
二是好大喜劝,穷兵黩武。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他们“念兹在兹”的,就是汲汲于扬天朝国威于四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动辄大张挞伐,用兵四方。汉武帝为汗血宝马血刃大宛,唐玄宗为扬名立万远征南诏,很显然皆是出于好大喜功心态的驱使。其结果只能是一个:扰乱天下,贻祸人间,所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三是贪图安逸,穷奢极侈。歌舞升平,让统治者有了自诩的本钱;府库盈实,让统治者有了享乐的条件。于是励精图治之心渐消,奢靡纵欲之念日长。宫殿唯恐不够华丽堂皇,珍馐但愁不够铺张丰盛,妃嫔只恨不够妖艳妩媚,一头扎进酒池肉林,日夜徜徉温柔之乡:“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治世”与“盛世”的君主心态和行径固然南辕北辙,而作为社会良心的士人(也即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也同样判若云泥、泾渭分明。“治世”的士人,似乎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社稷的生死存亡,禀持和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如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有勇气做“乌鸦”,痛陈“天下之事”有“可太息者”、“可痛哭者”、“可流涕者”各若干条,鸡蛋里面挑骨头,汲汲于提醒统治者尽“明主”之职责,为改善民众的生计进献负刍之言;景帝时的晁错,殚精竭虑,为天下求治论“贵粟”,议“实边”,道“削藩”,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搭了进去;唐代的魏征心系社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犯颜直谏,恪尽职守,为“贞观之治”的造就,奉献了自己的忠诚与才智。可见,在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高尚风骨,因而成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典范,名垂青史,震烁古今。
可“盛世”的士人,却多是另外一种面目。他们要么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写一些诸如“云想衣裳月想容”,“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的东西;要么是目空一切,自我膨胀,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言辞,又怎是一个“狂”字了得!至于风骨,则更是谈不上了。董仲舒蹲了几天大牢,立马学乖巧,“遂不敢复言灾异”;李太白仕途一遇挫折,转眼沉湎于醇酒美人,放纵无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说明在“盛世”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大氛围之中,士人们亦迷失了自我,不复再有激扬清浊、针砭时事、充当社会脊梁、引导社会正气的人格和魄力,而是随同社会的沉沦而一起没顶。
其次,是两个时期的社会秩序的截然不同,即和谐与撕裂的两极对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社会心态与世情的重大差异,使得社会政治秩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制约与决定了“治世”与“盛世”历史命运的不同归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讴歌,人所,而非,盛世,治世,历史讴歌 人所 而非 盛世 治世 历史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治世”与“盛世”的差异,当然不胜枚举,但我认为,两者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这首先是两个时期的社会心态截然不同,即浮躁与清醒的两极对立。
“治世”的统治者一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心态,对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有认真的总结和借鉴,对为政治国的得失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如汉文帝就以秦亡为鉴,致力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唐太宗李世民也一再强调“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这些统治者才能够践行儒家所倡导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心态平和,不事铺张,说实话,办实事,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汉文帝不愿以耗费十家之产的代价(这已经是少得可怜的费用了)替自己整修露台,将国家征收赋税的额度一减再减,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干脆分文不取,降低广大民众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释放宫女、奖励耕织等等,就是他们头脑清醒、举措得宜的证明。
反观所谓“盛世”的那些统治者,情况则有本质的不同。国家府库充溢,民众丰衣足食,他们便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开始不再安分了,要折腾胡来了。
一是大摆其谱,充撑门面,搞政绩工程,做官样文章,大树特树皇帝的权威,唯恐“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的场面不够光鲜亮丽。汉武帝大兴土木,封禅泰山;乾隆皇帝踌躇满志,自诩“十全老人”,等等,就是这种浮躁心态的折射。
二是好大喜劝,穷兵黩武。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他们“念兹在兹”的,就是汲汲于扬天朝国威于四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动辄大张挞伐,用兵四方。汉武帝为汗血宝马血刃大宛,唐玄宗为扬名立万远征南诏,很显然皆是出于好大喜功心态的驱使。其结果只能是一个:扰乱天下,贻祸人间,所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三是贪图安逸,穷奢极侈。歌舞升平,让统治者有了自诩的本钱;府库盈实,让统治者有了享乐的条件。于是励精图治之心渐消,奢靡纵欲之念日长。宫殿唯恐不够华丽堂皇,珍馐但愁不够铺张丰盛,妃嫔只恨不够妖艳妩媚,一头扎进酒池肉林,日夜徜徉温柔之乡:“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治世”与“盛世”的君主心态和行径固然南辕北辙,而作为社会良心的士人(也即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也同样判若云泥、泾渭分明。“治世”的士人,似乎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社稷的生死存亡,禀持和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如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有勇气做“乌鸦”,痛陈“天下之事”有“可太息者”、“可痛哭者”、“可流涕者”各若干条,鸡蛋里面挑骨头,汲汲于提醒统治者尽“明主”之职责,为改善民众的生计进献负刍之言;景帝时的晁错,殚精竭虑,为天下求治论“贵粟”,议“实边”,道“削藩”,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搭了进去;唐代的魏征心系社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犯颜直谏,恪尽职守,为“贞观之治”的造就,奉献了自己的忠诚与才智。可见,在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高尚风骨,因而成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典范,名垂青史,震烁古今。
可“盛世”的士人,却多是另外一种面目。他们要么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写一些诸如“云想衣裳月想容”,“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的东西;要么是目空一切,自我膨胀,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言辞,又怎是一个“狂”字了得!至于风骨,则更是谈不上了。董仲舒蹲了几天大牢,立马学乖巧,“遂不敢复言灾异”;李太白仕途一遇挫折,转眼沉湎于醇酒美人,放纵无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说明在“盛世”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大氛围之中,士人们亦迷失了自我,不复再有激扬清浊、针砭时事、充当社会脊梁、引导社会正气的人格和魄力,而是随同社会的沉沦而一起没顶。
其次,是两个时期的社会秩序的截然不同,即和谐与撕裂的两极对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社会心态与世情的重大差异,使得社会政治秩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制约与决定了“治世”与“盛世”历史命运的不同归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讴歌,人所,而非,盛世,治世,历史讴歌 人所 而非 盛世 治世 历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