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人的“官瘾”

编辑:Jina 来源:中新网
 
识丰富、才学优秀的人,在封建时代比一般人要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而拥有了权力,除了能够实现经世济民的宏大理想,也意味着财富利益的丰收,这使得历代的读书人对从政做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除了读书求取功名,以学优入仕,一些人为了做官,亦是无所不用其极。对此,鲁迅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评价:“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汉武帝时,朝廷设立了举孝廉的制度,地方推举上来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品行的人,可录用为官。于是就有人把自己的幼儿活埋,声称要省下粮食来奉养老母;还有人母亲尚且在世,就已用木头刻了牌位,每天对着牌位供奉,目的自然是想要做官。南宋的时候,官方崇尚理学,许多读书人戴着高帽子,脚穿破靴,打扮成理学家的样子,就是想要混进这个群体,谋取一官半职。清代以八股举业取士,读书人写文章就以“且夫”“然则”为时尚,以图仕进。鲁迅用这些例子,深刻揭示了追逐权势、做官成瘾,是如何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引诱并摧残人们的心灵。 


  在“官本位”成为社会价值主导,人性扭曲的环境里,“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是一种必然,因为当官的人需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清人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载,明代有个进士出身的监察御史乔廷栋,罢官家居期间,每天早上他都穿戴整齐,然后高坐自家堂上,令仆役呼喝开门。接下来仆役又依次俯伏晋谒,装作有冤要申的样子,乔廷栋一一分析剖辨,做出判决,再依仪关上大门。事情看似荒诞可笑,实际上是做官成瘾的人,已至无法自拔境地的生动写照。 


  而这也并不是偶然的例子,《清代野记》里载有另一个故事:清光绪年间,有个安徽人张传声,花钱捐了一个河南候补道,加花翎二品衔。其人面目臃肿,大腹便便,饭量惊人。当时河南尚无职缺可补,张传声每天早上洗漱过后,就身穿官袍顶戴,从内室而出,中门的仆役遂敲响一块铁铸的云板,高喊大人下签押房办公了。到了外堂就坐,仆人端上茶水,门卫就手持十几张拜帖上前,声称某某某等禀见,实际上一个人也没有。过一会,手捧茶碗的张传声,打着官腔说自己累了。门卫又斜步走出,高喊仆役伺候,大人从公堂下来了。每天演完这一出自导自演的戏,张传声才乘轿出门拜客。 

  十八世纪末,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短暂访问中国后,说了一句振警愚顽的话:“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做官。”可谓是确切指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发人深省。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青丝)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官瘾,古人官瘾 古人
下一篇:鲁迅和顾颉刚的是与非||上一篇:中国的冷兵器时代-攻与守(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