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杜甫墓寻踪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晚年一身病痛的杜甫漂流岳州写的诗句。公元770年,杜甫病逝在湖南平江汨罗江上游的平江。
我乘车到了距县城30余里的小田村天井湖,在村小学校的旁边找到了杜甫墓。
杜甫墓是一所墓祠合一的建筑,坐北朝南,墓在祠内,处在一个离江边约二三公里的小山坡上,四周古柏森森。祠始建于唐,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十年大修后的风貌,由墓祠、官厅、僧舍三大院落并列组成。墓祠由门栋、飨堂、陵墓纵向排列,大门额书“诗圣遗阡”4个庄重大字。飨堂大殿立有手捧诗卷仿佛还在苦苦吟哦的杜甫铜像一尊。陵墓原是花砖结顶,一室二耳,红石墓碑的唐墓形制,清光绪九年重修改用扇形麻石结顶,碑换成青石,上有当时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的李宗华书写的“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官厅是接待拜谒、祭祀的场所,后面有平江著名文人李元度、张岳龄倡导并捐资修建的“铁瓶诗社”。僧舍是守墓和祭祀人员的居所。这一由青砖、青石、黛瓦、红沙岩构造而成的祭祀性古建筑群,既独具特色,又朴实无华,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杜甫平民诗人的气节,具有极高的文物、史学和观赏价值。
据考证,公元768年,杜甫一家出峡至江陵,居公安,年底入洞庭,开始了两年的湖湘漂泊。此时,他已是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凭一叶萍舟,在岳州、潭州(长沙)、衡州间颠沛。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举兵叛乱,杜甫半夜逃往郴州舅父处避难。7月,兵乱平息,他回棹潭州。初冬,诗人孤舟入洞庭北归故里,遇寒风恶浪,重疾复发。一代诗圣殒落于此。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默念着诗人的千古佳句,感慨万千。诗圣生前为平民歌唱,死后也归于平民之中,和平民黎庶的坟茔为邻。(郁 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寻踪,杜甫寻踪 杜甫
下一篇:困惑的巨匠:梁思成心碎倾城(1)||上一篇:清末重臣端方 一个改良主义者的非正常死亡(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