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国近当代若干慈善史实及现实思考(2)

编辑:Jina 来源:艺术导报
 
1937年,“8.13凇沪战争”和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基督教会用捐衣、捐资等方式,从物质上支持抗日将士,同时还组建专门机构帮助安置大量的难民。
 
1937年9月,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基督徒约·拉贝同10多个美、英国等国的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发起成立安全区,并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们抵住日军巨大压力与威胁,安全区共拯救、保护了25万中国平民。拉贝和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拍摄、收集了许多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影片与资料,拉贝还写了日记(199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拉贝日记》,它附有许多当时的照片,后来它以德文、英文与日文出版;德国北德电视台根据它制作、播放记录片《南京1937》;2009年2月,中、德合作拍摄的电影《拉贝日记》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这些都为日后揭露日军暴行起了很大作用。王殊,难忘拉贝,文汇报,2009—3—23(11)这期间,约·拉贝捐献了自己的所有存款,向日军套购高价粮食与物资,以确保25万难民免遭冻饿;他还为一些难民支付医疗费,并冒险保护中国军人(比如,功勋飞行员汪汉万一直被他带在身边,以仆人身份作为掩护)。张艺,贴近史实让电影更感人,新民晚报,2009—4—22(A17)
 
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师、基督徒巍特琳(1886-1941)女士,面对日军种种威胁与殴打,她冒着生命危险,在金女院难民所收容和保护了上万中国妇孺,使她们避免遭受性奴役,因此被南京人称为“活菩萨”。朱金龙等,日本法西斯新闻控制的铁证,文汇报,2008—12—13(3)在她倡导和努力下,金女院校园成了收留妇女儿童的安全区。在学校门口,魏特琳多次挺身阻止日军进入校内。当日本兵命令魏特琳离开时,遭到她的严辞拒绝。到1938年年初,金女院难民所中难民数量达到了13000多人,巍特琳成了安全和希望的象征。她一直在该难民所呆到1941年,因受到强烈刺激,她在回国的船上跳海自杀,被救起回到美国精神失常,后自杀了。1940年10月20日,魏特琳写信告诉她的朋友说,“不管我多么努力不再去想别的事,但是,我的精神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死前她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抗战期间,正在西北巡视教务的罗马教廷高级代表转往汉口,在那里发布教会内信件、命令,敦促中国天主教会加强战时的慈善救济工作,并在汉口主持追悼阵亡将士的弥撒。很多教徒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有的还组织救护团体,上前线抢救伤员。1937年8月,凇沪抗战爆发后,天主教会出面联合各方成立慈善团体,并在土山湾内划定难民安全区,开设难民收容所,收容所总部设在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它于1850年因救灾而创办)内,该校师生积极参加救灾活动
 
6、19世纪70年代,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该校教师开发了最早的汉语盲文,即“协和盲字”(北京盲字)。1898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成了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文”,1911年前后和1920年,岳艾美又先后改进了这套盲文,使它完善、先进了。1911年,已回到美国的著名传教士傅兰雅捐银6万两,建立了上海盲童学校,并让儿子学习盲童教育,再让儿子来华教学。
 
7、20世纪初,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慈善机构“济良所”,专门收容风尘落魄女性。这些无助的妇女在济良所帮助下,学习刺绣、挑花和制作娃娃等,她们生产的娃娃吸收了中西方设计的精髓,是第一代上海制造的写实型中国娃娃(丝绸人偶模型)。这种娃娃不断改进、从清末一直生产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销量很好、大受欢迎。它有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物形象,如警察、妇女、农夫、和尚、幼儿园学生和新娘新郎等。
 
8、1843年上海开埠,其后的20年天主教便与救济灾民的慈善活动联系在一起。他们开办了一些孤儿院、安老院、育婴堂、医院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上海的慈善事业天主教会作用、影响最大。1905年,基督徒高翰卿在龙华开办上海孤儿院,这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孤儿院,常年收容400名左右的孤儿,其中1/4是孤女。20世纪,天主教会的孤儿院、养老院事业相当发达,到1930年,全国已有375所孤儿院,收养孤儿21858人;教会还提供孤儿生存所必须的技能,男童掌握一些经商技能,女童学习女红和家政。到1930年,天主教会的养老院全国已有232所,工作者主要是中外修女。 
 
    
(三)
 
由上述鳞爪可知,近当代中国确有一些中、外基督徒,在天灾、战争等时开展过慈善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基督宗教(组织、教徒等)的这些事,不能忽视、回避。对这些史实应承认、小结,应有当代性理解。对基督宗教不能“本能的”讨厌、鄙视。
 
笔者是无神论者,在下认为实事求是地研究基督宗教及社会功能,是解放思想的内容之一,是当下应有思维方式与做法。基督宗教(公教、新教)不是社会的异类或异数,基督宗教和社会发展具一定的内在关系,它在我国发展中曾充任着重要角色,具较强、较大影响。我国大陆基督宗教教徒众多,它还颇有感召力、影响力,如何引导、发挥基督宗教及教徒在慈善和社会发展里的作用,是一门功课,它具有现实与示范意义。我们不能做现代的义和团,粗暴对待基督宗教了。现在,了解基督宗教,认识其价值、正面作用与积极影响大有必要。视基督宗教为反动、落后的观念和集体偏见等,不能再延续。以开放的心态研究基督宗教慈善事例、慈善文化,从中汲取合理的慈善及思想资源,获得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正在成长的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天主教与基督教等是民间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本,它在安慰人的心理、培育人的精神、团结民众和参与社会建设诸方面都具积极功能。基督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的构成,它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历史现象和与文化与价值体系。基督宗教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底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基督宗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建设的能源。基督宗教具有群众性、广泛性与国际性,它也是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元素。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与层面,前瞻性思考发展大势,对于基督宗教及历史作用应有正确认识,不能再视它为敌人。
 
和谐发展,当集结、动员所有的力量,基督宗教也是资源和推力;科学发展,不能藐视基督宗教的存在与功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尊重、关爱他人,需要柔软的心灵。我们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大家的心态也需与时俱进。关怀现实、关心生活、关切民生、关注稳定和应对社会转型期的挑战,以及促进社会健康、永续、绿色发展,也需基督宗教的响应、配合与有序参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宗教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大有可为”。宗教是文化,我们的文化发展需非政治性、非意识形态的思考、研究基督宗教,并认可包括慈善在内的基督宗教文化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文化繁荣,应加强、完善慈善文化建设。由上述基督宗教的慈善等事功可见,整合包括基督宗教在内的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俞新宝等,慈善,创新与发展[N],解放日报,2009—5—18(16)
[2] 葛壮,宗教和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 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现代人文 中国思想·中国学术[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黄家瑶,论中西方慈善传统差异性,改革开放与学术发展 重建·创新·贡献[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实,慈善,当代,若干,现实,思考,我国史实 慈善 当代 若干 现实 思考 我国
下一篇:蔡仪论朱光潜 (1)||上一篇:婚姻之堕落——从“父母之命”到“自由恋爱”(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