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禁要问,刘邦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把军中第一要职授给了一个他不了解的人?韩信耍派头儿,就能收到欲擒故纵、钓大鱼的效果吗?萧何就那么慧眼独具,别人都看不上的人,他偏偏认为是国士,而且敢提着脑袋向刘邦保举?
从刘邦坎坷的征战经历就可以看出,刘邦最缺乏的就是军事将帅,特别是他面临项羽这座几乎不可逾越的大山时,这个劣势尤其明显。用病急乱投医比喻不太恰当,但当时刘邦的境况也差不许多。
在秦末的起义运动中,有两类力量,一类是六国没落贵族为首的所谓复国力量;一类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反抗力量。陈胜吴广首倡黔首欲为王侯将相之天下先,而真正成功登上帝王宝座的黔首是刘邦。刘邦的出身不比韩信好,也是社会底层的平民,所不同的是有父母兄弟,妻儿老小,也有亲戚朋友,相对生活环境比较完整,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刘邦与韩信性格的差异。无论后世有意或无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神化美化刘邦,刘邦的确是出身微末,最初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突出表现。要说有些不同也就是喜欢酒肉吃喝,呼朋唤友,交际能力比较强,为人处事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能够结交容纳多种脾气禀性的人,说话办事见识长远宽阔。这些特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更罕见,看看我们周围似乎也有类似的人,在群体活动中,这种人比较突出,很容易受到拥戴,当然有难事也需要他去顶着。
刘邦最早在家乡沛县时为亭长,这个职务现今没有可以吻合相比的,大约相当于乡镇一级或稍低一些的干部,但比村长要高点,担任亭长之职大部分时间用来执行摊派,通报消息,宣传政令,因此免不了对上与县里衙门和村市里坊打交道。秦朝的县制,除了县令是正式官员,其他如衙役、狱吏等等都不是正式官员,有些半官半民的色彩,所以像负责县衙写写算算的萧何、负责看守监狱的曹参、负责驾驶县衙马车的夏侯婴这些人在地位上不比刘邦高多少,这些人三天两头儿混在一起,趣味相投,乐乐闹闹,互相交往。还有一个樊哙,不过是沛县街市上一个杀狗的屠夫,估计刘邦这些人经常吃吃喝喝的,少不了光顾樊哙的生意,所以也颇熟络。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名字,这几个人不仅构成了日后刘邦征伐天下的班底,而且都在大汉朝位居高官,既得善终又泽披后世,其中玄机值得玩味。
话说刘邦本来按照县里要求,向骊山陵墓工地输送劳役,但在路上这些劳役抽空隙就逃跑,刘邦觉得如此下去,到不了骊山这些人就会跑光了,到时候怎么交差啊,肯定按律处死。据史记载,刘邦为此忧心忡忡,出沛县不远,到了丰西休息时,刘邦索性把这些劳役都放了,说:“你们都走吧,我也逃跑,从此隐姓埋名”。劳役中有猛壮的几十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一起逃跑。于是到了晚上,刘邦喝醉酒之后,就发生了斩蛇举事的一幕。我对此处颇多怀疑,这里既有神化刘邦起义造反得到天命神授的动因,也有美化刘邦仁厚爱人的意图。在西行路上,劳役逃亡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刘邦由于宽仁而索性全将劳役释放掉,并自己主动承担全部责任,实在值得怀疑。很可能是,刘邦此时已经听到陈胜吴广起义,且声势浩大的消息,而且他对秦朝风雨飘摇的局势了然于胸,跃跃欲试久矣,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举事。
这次押解劳役的任务基本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劳役逃亡、路途遥远、潜在的暴动等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造成这次任务的失败,与其如此,不如主动释放劳役,并以感情激起他们对秦朝积蓄已久的愤恨及反抗意识,让这些劳役及囚徒认识到,横竖都是死,不如就此起事学学陈胜,铤而走险,或许会有生机。这些劳役囚徒认识到四散逃亡不是好办法,到头来被通缉逮住还会变成囚徒,现在有个领头儿的官一起造反,大家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根稻草也能解救精神。因此,刘邦被拥戴造反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刘邦初期造反的形式其实是落草为寇,躲在芒砀山里,与在县城里的萧何、曹参等人保持联系,酝酿进一步的方案。而另一方面萧何、曹参加强对县令的政治攻势,说服他不能自行起义以呼应陈胜,因为担心不能服众会产生意外,应召集已经在外起义的山头儿力量一起举事,这样那些地方豪强就不敢不从了。此时慌了神儿的县令,觉得萧何、曹参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樊哙(后来成为了吕后的妹夫)跑到芒砀山通知刘邦,城内局势已定,请刘邦出山进城。另一方面,那个擅长装神弄鬼的刘邦岳丈吕公、还有萧、曹等人在民间散布刘邦顺天应人的神话故事,为刘邦造势。但是等到刘邦率领着几百号手下来到沛县城下的时候,县令醒悟过来,要反悔改主意,下令把城门关闭,拒绝刘邦进城,并打算杀了萧何、曹参这两个蛊惑人心蒙蔽主上的家伙,这可把两人吓坏了,赶紧从城墙上顺根绳子跑出来。此时,形势紧急,刘邦就用弓箭向城里输送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咱们老百姓受暴戾秦朝的苦已经够深的了,现在各位父老爷儿们虽然为县令守城,但是诸侯已经群起造反,很快就会来攻打沛县,到时候城池陷落,大家都会被屠杀,不值得啊。请你们挑一个有出息的年轻人做领袖,主动呼应诸侯起义军,就能保全身家性命”。城里的老百姓哪里经受得了这番蛊惑与吓唬,在加上刘邦家里亲信在里面活动与鼓噪,于是大家一起倒戈将县令杀死,打开城门把刘邦迎入城内。
进城之后,大家推举刘邦做县令,刘邦马上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此事如果处置不妥当,将会一败涂地,连累大家。我不是珍惜自己的性命,而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不能保全父老乡亲啊。这么大的事情,还是请大家选择能够胜任的人吧”。事实上可选择的范围很有限,萧何、曹参都是文化人,胆小怕事,也与刘邦心气相通,推来推去,还是推举刘邦,其他人更没有敢出头挑这个事的。这时候谁都明白,这不是什么富贵差事,没有必要抢着干,弄不好夷灭九族。最后选来选去,大家还是推选刘邦作为首脑。刘邦又矫情假意地退却再三,看实在推不掉,才接受了这个“民意”。不过刘邦放弃了县令这个危险系数比较大的职务,因为县令既有可能被平民自发造反所杀,也有可能被妒忌的派系力量篡杀,更有可能被陈胜的起义军来了攻杀,所以,刘邦另起了个中性的名号,叫做沛公,就相当于张头儿、李头儿一样,对人没什么不良刺激。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矫情假意的推让,尽管从释放骊山徒、占山起义到进城整个事件都在刘邦策划之下,尽管从刘邦进城那一刻起,也只有刘邦适合做这个头头儿,无论是在拥戴力量上还是心理准备上,其他人都没有足够的条件。但是刘邦深知自己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也缺乏足够的威信,必须逼迫众人达到心理底线,一次次地口头承诺刘邦为领袖,经过一遍遍地重复,才有可能取得名正言顺的效果,从而也达到在众人中实施心理制衡的目的,不至于日后一盘散沙,或者瞬间反复,或者局部离异。这就是中国式的权术,刘邦深谙此道。
从刘邦夺沛起义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刘邦不仅洞察时局,而且通晓人情世故,权谋术势娴熟内敛,深藏不露。二是秦朝地方防务力量薄弱,县级行政组织形同虚设,对付如火如荼的起义力量无异于以卵击石。
刘邦成功建起了自己初步的力量基础,为下一步或急或缓的进取,参与诸侯联盟构建了独立的形象与保障。
关键字: 内容标签:疑案,刘邦,韩信疑案 刘邦 韩信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从刘邦坎坷的征战经历就可以看出,刘邦最缺乏的就是军事将帅,特别是他面临项羽这座几乎不可逾越的大山时,这个劣势尤其明显。用病急乱投医比喻不太恰当,但当时刘邦的境况也差不许多。
在秦末的起义运动中,有两类力量,一类是六国没落贵族为首的所谓复国力量;一类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反抗力量。陈胜吴广首倡黔首欲为王侯将相之天下先,而真正成功登上帝王宝座的黔首是刘邦。刘邦的出身不比韩信好,也是社会底层的平民,所不同的是有父母兄弟,妻儿老小,也有亲戚朋友,相对生活环境比较完整,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刘邦与韩信性格的差异。无论后世有意或无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神化美化刘邦,刘邦的确是出身微末,最初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突出表现。要说有些不同也就是喜欢酒肉吃喝,呼朋唤友,交际能力比较强,为人处事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能够结交容纳多种脾气禀性的人,说话办事见识长远宽阔。这些特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更罕见,看看我们周围似乎也有类似的人,在群体活动中,这种人比较突出,很容易受到拥戴,当然有难事也需要他去顶着。
刘邦最早在家乡沛县时为亭长,这个职务现今没有可以吻合相比的,大约相当于乡镇一级或稍低一些的干部,但比村长要高点,担任亭长之职大部分时间用来执行摊派,通报消息,宣传政令,因此免不了对上与县里衙门和村市里坊打交道。秦朝的县制,除了县令是正式官员,其他如衙役、狱吏等等都不是正式官员,有些半官半民的色彩,所以像负责县衙写写算算的萧何、负责看守监狱的曹参、负责驾驶县衙马车的夏侯婴这些人在地位上不比刘邦高多少,这些人三天两头儿混在一起,趣味相投,乐乐闹闹,互相交往。还有一个樊哙,不过是沛县街市上一个杀狗的屠夫,估计刘邦这些人经常吃吃喝喝的,少不了光顾樊哙的生意,所以也颇熟络。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名字,这几个人不仅构成了日后刘邦征伐天下的班底,而且都在大汉朝位居高官,既得善终又泽披后世,其中玄机值得玩味。
话说刘邦本来按照县里要求,向骊山陵墓工地输送劳役,但在路上这些劳役抽空隙就逃跑,刘邦觉得如此下去,到不了骊山这些人就会跑光了,到时候怎么交差啊,肯定按律处死。据史记载,刘邦为此忧心忡忡,出沛县不远,到了丰西休息时,刘邦索性把这些劳役都放了,说:“你们都走吧,我也逃跑,从此隐姓埋名”。劳役中有猛壮的几十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一起逃跑。于是到了晚上,刘邦喝醉酒之后,就发生了斩蛇举事的一幕。我对此处颇多怀疑,这里既有神化刘邦起义造反得到天命神授的动因,也有美化刘邦仁厚爱人的意图。在西行路上,劳役逃亡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刘邦由于宽仁而索性全将劳役释放掉,并自己主动承担全部责任,实在值得怀疑。很可能是,刘邦此时已经听到陈胜吴广起义,且声势浩大的消息,而且他对秦朝风雨飘摇的局势了然于胸,跃跃欲试久矣,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举事。
这次押解劳役的任务基本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劳役逃亡、路途遥远、潜在的暴动等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造成这次任务的失败,与其如此,不如主动释放劳役,并以感情激起他们对秦朝积蓄已久的愤恨及反抗意识,让这些劳役及囚徒认识到,横竖都是死,不如就此起事学学陈胜,铤而走险,或许会有生机。这些劳役囚徒认识到四散逃亡不是好办法,到头来被通缉逮住还会变成囚徒,现在有个领头儿的官一起造反,大家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根稻草也能解救精神。因此,刘邦被拥戴造反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刘邦初期造反的形式其实是落草为寇,躲在芒砀山里,与在县城里的萧何、曹参等人保持联系,酝酿进一步的方案。而另一方面萧何、曹参加强对县令的政治攻势,说服他不能自行起义以呼应陈胜,因为担心不能服众会产生意外,应召集已经在外起义的山头儿力量一起举事,这样那些地方豪强就不敢不从了。此时慌了神儿的县令,觉得萧何、曹参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樊哙(后来成为了吕后的妹夫)跑到芒砀山通知刘邦,城内局势已定,请刘邦出山进城。另一方面,那个擅长装神弄鬼的刘邦岳丈吕公、还有萧、曹等人在民间散布刘邦顺天应人的神话故事,为刘邦造势。但是等到刘邦率领着几百号手下来到沛县城下的时候,县令醒悟过来,要反悔改主意,下令把城门关闭,拒绝刘邦进城,并打算杀了萧何、曹参这两个蛊惑人心蒙蔽主上的家伙,这可把两人吓坏了,赶紧从城墙上顺根绳子跑出来。此时,形势紧急,刘邦就用弓箭向城里输送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咱们老百姓受暴戾秦朝的苦已经够深的了,现在各位父老爷儿们虽然为县令守城,但是诸侯已经群起造反,很快就会来攻打沛县,到时候城池陷落,大家都会被屠杀,不值得啊。请你们挑一个有出息的年轻人做领袖,主动呼应诸侯起义军,就能保全身家性命”。城里的老百姓哪里经受得了这番蛊惑与吓唬,在加上刘邦家里亲信在里面活动与鼓噪,于是大家一起倒戈将县令杀死,打开城门把刘邦迎入城内。
进城之后,大家推举刘邦做县令,刘邦马上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此事如果处置不妥当,将会一败涂地,连累大家。我不是珍惜自己的性命,而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不能保全父老乡亲啊。这么大的事情,还是请大家选择能够胜任的人吧”。事实上可选择的范围很有限,萧何、曹参都是文化人,胆小怕事,也与刘邦心气相通,推来推去,还是推举刘邦,其他人更没有敢出头挑这个事的。这时候谁都明白,这不是什么富贵差事,没有必要抢着干,弄不好夷灭九族。最后选来选去,大家还是推选刘邦作为首脑。刘邦又矫情假意地退却再三,看实在推不掉,才接受了这个“民意”。不过刘邦放弃了县令这个危险系数比较大的职务,因为县令既有可能被平民自发造反所杀,也有可能被妒忌的派系力量篡杀,更有可能被陈胜的起义军来了攻杀,所以,刘邦另起了个中性的名号,叫做沛公,就相当于张头儿、李头儿一样,对人没什么不良刺激。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矫情假意的推让,尽管从释放骊山徒、占山起义到进城整个事件都在刘邦策划之下,尽管从刘邦进城那一刻起,也只有刘邦适合做这个头头儿,无论是在拥戴力量上还是心理准备上,其他人都没有足够的条件。但是刘邦深知自己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也缺乏足够的威信,必须逼迫众人达到心理底线,一次次地口头承诺刘邦为领袖,经过一遍遍地重复,才有可能取得名正言顺的效果,从而也达到在众人中实施心理制衡的目的,不至于日后一盘散沙,或者瞬间反复,或者局部离异。这就是中国式的权术,刘邦深谙此道。
从刘邦夺沛起义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刘邦不仅洞察时局,而且通晓人情世故,权谋术势娴熟内敛,深藏不露。二是秦朝地方防务力量薄弱,县级行政组织形同虚设,对付如火如荼的起义力量无异于以卵击石。
刘邦成功建起了自己初步的力量基础,为下一步或急或缓的进取,参与诸侯联盟构建了独立的形象与保障。
关键字: 内容标签:疑案,刘邦,韩信疑案 刘邦 韩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