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脱下赵国的官服,怅然离开邯郸,回到了燕国。
苏秦的离开,标志着曾维持了多年的“合纵”盟约彻底破灭,也标志着苏秦开始从国际舞台的中心淡出。
而此时燕国的政治格局也已悄悄的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曾给予苏秦第一桶金的燕文侯已进入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二是燕太子也即后来的燕易王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儿为妻。
这两件事对苏秦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迹象。特别是燕太子与秦国联姻,对致力于合纵抗秦的苏秦其实已经便是一个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只要燕文侯一死,新任的燕王自然会仰赖与秦国的翁婿关系,逐步将倾向合纵的官员从燕国的官场上清除出去。而在这些官员中,苏秦显然应该是被裁员的第一批。
目睹着这个变化,苏秦一开始还没有下定要离开燕国的决心。这倒并不是苏秦对未来燕国的局势看的不清,其中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是因为苏秦与燕夫人的那种特殊关系。或许当苏秦决定离开赵国选择重回燕国时,也正是这种关系才起了最终的作用。燕夫人对苏秦来说既是一把保护伞,也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慰。
事情果然如此发展着。
燕文侯在燕太子大婚后便离开了人世,燕易王即位。
没有合纵约束的齐国趁燕国国丧之机,一举吞并了燕齐边境的十个城池。这时,燕易王当众给苏秦出了一个难题,说,当年先王资助你完成了合纵大业,现在齐国不仅攻打了赵国,又开始侵占燕国的土地,这真是一个国际笑话呀!你有办法让齐国归还燕国的城池么?
苏秦不能说不。如果不能帮燕国弄回这片土地,那么苏秦在燕国也将再无立足下去的理由。苏秦只能忍受燕易王这种再明显不过的嘲弄,前往齐国索回被侵占的燕国领土。
其实从内心来说,此时苏秦最不愿打交道的便是齐国。合纵的缺口虽说是从魏韩打开的,但魏韩与秦国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秦国逼迫的结果,这种合作的基础并不牢固,只要世界格局有新的变化,魏韩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合纵的阵营。反倒是并不直接受秦国威胁的大国齐国,积极行动起来,从背后捅了赵国一刀,致使合纵彻底崩溃。当苏秦从赵国离去时,便对齐国的行为耿耿于怀,曾经默默立下了“必报齐”的誓愿。
但这个时候苏秦很无奈,如果要想继续在燕国混下去,必须压住内心的怨恨先去拜访齐国。
苏秦成功的说服齐王将燕国的土地退还出来,实际上是秦国的功劳。
苏秦正是利用燕秦联姻来威胁齐国,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燕王可是秦王的女婿,与燕王过不去不就是与秦王过不去么?侵占燕国的土地不也就是无形中触犯了秦国的利益么?要是燕秦联合起来,齐国为这区区十个城池而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那就是很不合算的事了。
齐王想想也是。不如还给燕国算了,燕国高兴秦国不也高兴么,大家都高兴齐国不也就无忧了么,何况这本来就不是齐国的领土。
苏秦以为帮燕国索回了这片土地,他在燕国的地位会得到巩固。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燕易王不仅没有任何奖赏的意思,甚至还在考虑是不是给苏秦官复原职。
原来在苏秦出使齐国期间,苏秦在燕国遭到了公开诋毁。有人开始给燕易王说,苏秦是个没有信用的家伙,是个卖国求荣的混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是个一定要作乱的危险分子。其实,可怕的不是这些诋毁,而是这些诋毁的出现。这个现象本身便表明燕国的高层甚至包括燕易王已经对苏秦不感兴趣了,将苏秦逐出燕国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共识,剩下的只是时间和时机问题了。
想必这时的苏秦很痛苦。苏秦的这种痛苦可以从他给燕易王说的一个故事中可以体会得出:一个长期在外做事的人,他的妻子与人私通了。当得知丈夫即将回来时,妻子对忧虑不安的情夫说,不必焦虑,我已给他准备好了一杯毒酒。但这话被一个妾听到了,等丈夫回来后,妻子让这个妾送上那杯毒酒。这个妾想告诉丈夫又怕被正室驱逐出家门,不告诉吧更不愿看到丈夫被毒死,于是,便假装着失手将那杯毒酒洒到了地上,结果以自己被罚鞭打五十而达到了“上存主父(丈夫),下存主母(正室)”的目的。
在这个故事里,苏秦自比那个妾。他想表达的是自己知道两头不讨好,但甘愿以这种委屈的方式来为燕国尽“忠”尽“信”。
燕易王虽然暂时让苏秦官复原职,但并没有就此相信苏秦的“忠信”。
苏秦与燕夫人非比寻常的关系被燕易王知道了。这在发现的时间上很蹊跷,推测起来,或许燕易王早已知道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直到这个时候才亮出来,目的便就在于为清除苏秦作舆论上的准备了。燕夫人是燕易王的母亲,按理说,出现这样的事燕易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发现这个问题后,燕易王却一反常态,对苏秦反而更加厚待起来。
难道是燕易王看在母亲面子上对苏秦手下留情么?还是燕易王思想解放到可以置老爸的绿帽子而不顾?
苏秦开始不安起来。苏秦的不安是有道理的,与太后玩婚外情是要冒灭族危险的。苏秦当初饮鸩止渴般的攀上了燕夫人,是绝路时的最好选择,但这个天大的秘密一旦泄露,苏秦顿时便处于随时就有掉脑袋的境地。更何况燕易王并不真的信任苏秦,之所以从表面上对苏秦更加客气起来,恰恰往往是要下最后决心前的前兆。燕易王采取的方式拿现在的说法便叫捧杀。
这种方式对苏秦来说无异于文火煎烤。苏秦只能放下与燕夫人的一切寻求脱身之法。
“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装着)为得罪于燕而亡走(私逃)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史记苏秦列传》)
这段话其实挑明了就是要为燕国去齐国当卧底,但也暗含着请求燕易王放他一马给他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燕易王应该听懂了苏秦的潜台词,觉得这样对双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台阶,因此,连起码的挽留客气话都没说,便让苏秦离开了燕国。
这一去,苏秦再也没能回到燕国;
这一去,苏秦也不可能再回到燕夫人的身边;
这一去,苏秦又开始踏入另一个漩涡。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秦,恩怨,情仇,理还乱苏秦 恩怨 情仇 理还乱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苏秦的离开,标志着曾维持了多年的“合纵”盟约彻底破灭,也标志着苏秦开始从国际舞台的中心淡出。
而此时燕国的政治格局也已悄悄的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曾给予苏秦第一桶金的燕文侯已进入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二是燕太子也即后来的燕易王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儿为妻。
这两件事对苏秦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迹象。特别是燕太子与秦国联姻,对致力于合纵抗秦的苏秦其实已经便是一个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只要燕文侯一死,新任的燕王自然会仰赖与秦国的翁婿关系,逐步将倾向合纵的官员从燕国的官场上清除出去。而在这些官员中,苏秦显然应该是被裁员的第一批。
目睹着这个变化,苏秦一开始还没有下定要离开燕国的决心。这倒并不是苏秦对未来燕国的局势看的不清,其中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是因为苏秦与燕夫人的那种特殊关系。或许当苏秦决定离开赵国选择重回燕国时,也正是这种关系才起了最终的作用。燕夫人对苏秦来说既是一把保护伞,也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慰。
事情果然如此发展着。
燕文侯在燕太子大婚后便离开了人世,燕易王即位。
没有合纵约束的齐国趁燕国国丧之机,一举吞并了燕齐边境的十个城池。这时,燕易王当众给苏秦出了一个难题,说,当年先王资助你完成了合纵大业,现在齐国不仅攻打了赵国,又开始侵占燕国的土地,这真是一个国际笑话呀!你有办法让齐国归还燕国的城池么?
苏秦不能说不。如果不能帮燕国弄回这片土地,那么苏秦在燕国也将再无立足下去的理由。苏秦只能忍受燕易王这种再明显不过的嘲弄,前往齐国索回被侵占的燕国领土。
其实从内心来说,此时苏秦最不愿打交道的便是齐国。合纵的缺口虽说是从魏韩打开的,但魏韩与秦国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秦国逼迫的结果,这种合作的基础并不牢固,只要世界格局有新的变化,魏韩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合纵的阵营。反倒是并不直接受秦国威胁的大国齐国,积极行动起来,从背后捅了赵国一刀,致使合纵彻底崩溃。当苏秦从赵国离去时,便对齐国的行为耿耿于怀,曾经默默立下了“必报齐”的誓愿。
但这个时候苏秦很无奈,如果要想继续在燕国混下去,必须压住内心的怨恨先去拜访齐国。
苏秦成功的说服齐王将燕国的土地退还出来,实际上是秦国的功劳。
苏秦正是利用燕秦联姻来威胁齐国,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燕王可是秦王的女婿,与燕王过不去不就是与秦王过不去么?侵占燕国的土地不也就是无形中触犯了秦国的利益么?要是燕秦联合起来,齐国为这区区十个城池而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那就是很不合算的事了。
齐王想想也是。不如还给燕国算了,燕国高兴秦国不也高兴么,大家都高兴齐国不也就无忧了么,何况这本来就不是齐国的领土。
苏秦以为帮燕国索回了这片土地,他在燕国的地位会得到巩固。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燕易王不仅没有任何奖赏的意思,甚至还在考虑是不是给苏秦官复原职。
原来在苏秦出使齐国期间,苏秦在燕国遭到了公开诋毁。有人开始给燕易王说,苏秦是个没有信用的家伙,是个卖国求荣的混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是个一定要作乱的危险分子。其实,可怕的不是这些诋毁,而是这些诋毁的出现。这个现象本身便表明燕国的高层甚至包括燕易王已经对苏秦不感兴趣了,将苏秦逐出燕国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共识,剩下的只是时间和时机问题了。
想必这时的苏秦很痛苦。苏秦的这种痛苦可以从他给燕易王说的一个故事中可以体会得出:一个长期在外做事的人,他的妻子与人私通了。当得知丈夫即将回来时,妻子对忧虑不安的情夫说,不必焦虑,我已给他准备好了一杯毒酒。但这话被一个妾听到了,等丈夫回来后,妻子让这个妾送上那杯毒酒。这个妾想告诉丈夫又怕被正室驱逐出家门,不告诉吧更不愿看到丈夫被毒死,于是,便假装着失手将那杯毒酒洒到了地上,结果以自己被罚鞭打五十而达到了“上存主父(丈夫),下存主母(正室)”的目的。
在这个故事里,苏秦自比那个妾。他想表达的是自己知道两头不讨好,但甘愿以这种委屈的方式来为燕国尽“忠”尽“信”。
燕易王虽然暂时让苏秦官复原职,但并没有就此相信苏秦的“忠信”。
苏秦与燕夫人非比寻常的关系被燕易王知道了。这在发现的时间上很蹊跷,推测起来,或许燕易王早已知道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直到这个时候才亮出来,目的便就在于为清除苏秦作舆论上的准备了。燕夫人是燕易王的母亲,按理说,出现这样的事燕易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发现这个问题后,燕易王却一反常态,对苏秦反而更加厚待起来。
难道是燕易王看在母亲面子上对苏秦手下留情么?还是燕易王思想解放到可以置老爸的绿帽子而不顾?
苏秦开始不安起来。苏秦的不安是有道理的,与太后玩婚外情是要冒灭族危险的。苏秦当初饮鸩止渴般的攀上了燕夫人,是绝路时的最好选择,但这个天大的秘密一旦泄露,苏秦顿时便处于随时就有掉脑袋的境地。更何况燕易王并不真的信任苏秦,之所以从表面上对苏秦更加客气起来,恰恰往往是要下最后决心前的前兆。燕易王采取的方式拿现在的说法便叫捧杀。
这种方式对苏秦来说无异于文火煎烤。苏秦只能放下与燕夫人的一切寻求脱身之法。
“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装着)为得罪于燕而亡走(私逃)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史记苏秦列传》)
这段话其实挑明了就是要为燕国去齐国当卧底,但也暗含着请求燕易王放他一马给他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燕易王应该听懂了苏秦的潜台词,觉得这样对双方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台阶,因此,连起码的挽留客气话都没说,便让苏秦离开了燕国。
这一去,苏秦再也没能回到燕国;
这一去,苏秦也不可能再回到燕夫人的身边;
这一去,苏秦又开始踏入另一个漩涡。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秦,恩怨,情仇,理还乱苏秦 恩怨 情仇 理还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武则天很节俭?正史到处有“奢侈浪费”的记载||上一篇: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