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康熙末年他在巡抚任上共得“陋规银”八万余两。此事发生在“养廉银”之前,当时各省各级官员都接受“陋规银”,因为官员俸禄微薄,地方公费几乎为零,若无此项特殊进账,各级地方衙门不仅公务难以办理,连各级官员的日常生恬都难以维持。因这笔收入杨名时已于雍正元年七月向雍正皇帝原原本本、明明白白地汇报过,所以朱纲不敢贸然定罪。
二是在帮顺宁知府填补库银亏空之后,曾收过知府送的金杯一对、缎子四匹。杨名时的口供很快被知府范溥证实。此时的朱纲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因为按照《大清律例》:“不法枉赃一百二十两以上,实,绞监候。”杨名时收下的金杯重十两,按当时的比价,十两黄金折合白银二百两,已经达到法令的处罚要求。朱纲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终于可以将杨名时定为死罪,终于可以向皇上交差了。
但是,朱纲深知自己此行的任务并不是将杨名时定罪这么简单。皇上惩办杨名时有一个深层意图——要剥下杨名时那张“假理学”的画皮。雍正认为,如果“不治其名而治其身”,反而成全了杨名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心愿,自己成了纣王,对自己的名声不利。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重点放在“治其誉”上,不择手段地丑化他、作践他,让他的“假理学”形象大白于天下,当是人生一乐。雍正觉得不仅要让杨名时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且还要让他自己都自。。断形秽,精神萎靡、低声下气地乞求宽恕。
当雍正降旨要杨名时供认“巧诈居心”时,杨名时宁死不屈,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个奸诈之人。愿’为寇仇,绝无‘巧诈居心’。朱大人不妨明察!”
雍正不曾料到,在触及杨名时灵魂深处时,他的道义支柱依然坚挺。雍正对传统士人的劣根性了解甚多,他知道那些理学家必有言行不一的缺陷。他以为只要通过强势威压,就一定能榨出所谓理学家的虚伪与迂腐,谁承想竟遇上了一个坚如磐石的杨名时!
作为一个诚实的学道者,杨名时对圣贤经典确实下了一番切思苦索的工夫,他毕生以“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是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弃的道义上的承诺,是他宁可合弃生命也一定要坚守的“认罪”的底线。
雍正就是要突破他这最后一道防线,撕破他的理学伪装,从而把以杨名时为代表的名儒集团彻底妖魔化、丑恶化,把汉人科甲集团彻底驯化成自己的奴仆,就像李卫他们那样。他要在官场上彻底摧毁儒家道德所肯定的“海瑞形象”。像甘风池那样武艺高强的人被捕后,在李卫的诱逼之下,照样乖乖地乞求活命,他就不信治不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呆子。然而他哪里知道,一个真正有骨气的汉族知识分子,所进发出的精神能量远远凌驾于所谓的江湖侠客之上。
由于杨名时顽抗到底,钦案胶着。
朱纲初步审定,拟对杨名时实行绞刑,勒限一年,追银58439两(杨名时所得“陋规银”八万两,扣除弥补银厂亏空约二万二千两)。
这58000余两白银,早已在处理公务及日常生活中用掉,以杨名时为官的清廉,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皇帝特意颁旨,开恩减为3000两。
杨名时“先取邸中物,并脱夫人之簪珥充数,估直不满二百余金也”,卖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也只能偿还一个零头,杨名时的清廉名声,反而因此传播得更为久远。
此时,反倒是雍正捏了一个烫手山芋。杀吧,会成全杨名时“清廉而终”的好名声;继续羞辱吧,杨名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么办?
尽管刑部最终同意钦差审案大臣所拟的“依律拟绞”,但雍正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搁置本案。雍正心中有数:就凭收了下属一对金杯、几匹绸缎之类的小礼物就依法处绞,恐怕会贻笑大方,有失帝王的风度与襟怀。所以,雍正最终说了一句让人听起来意味无穷的话:“杨名时俟各案清结之后,再降谕旨。”了解内幕的人一听就知道,杨名时已经逃过一劫了。因为杨名时一案牵出了许多案中案,其中就包括李卫在云南时的经济问题。雍正肯定要庇护李卫,那么各案就永无了结之日。在这种情况下,杨名时终雍正之世,一直待罪云南。
杨名时蒙冤八年,心中却一直坚持着对“道义”的参悟与追求。为了生存,他在云南开馆授徒,讲解《大学》与《中庸》,听者云集。人们纷纷前来,就为一睹这根连皇帝也打不断的理学脊梁。
乾隆登基后,决定亲手解决这一悬案。他宣布给杨名时平反,并召令来京。乾隆元年二月,皇帝特赐杨名时礼部尚书衔,兼管国子监祭酒事,在上书房并南书房行走。杨名时任京官后,并没有因为自己已是75岁高龄而收敛锋芒,他仍心系云南百姓,总结自己在云南理政的经验,含蓄地反对雍正在云南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上书给新皇帝,提出“绥定苗疆方略”。
乾隆二年九月初一,杨名时病逝。乾隆称其一生“学问纯正,品行端方”,命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赐谥号为“文定”,并加恩拨出专款,在杨名时的家乡为他建造陵园。乾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蔡世远说过的一句话:“今世而时时有尧舜君民之念者,江阴一人而已。”这位年轻的、有儒家理想主义色彩的皇帝,终于肯定了杨名时对道义的追求,认为他这种行为是真诚的……
作者:王克强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雍正皇帝,殊死,总督,较量,云贵雍正皇帝 殊死 总督 较量 云贵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二是在帮顺宁知府填补库银亏空之后,曾收过知府送的金杯一对、缎子四匹。杨名时的口供很快被知府范溥证实。此时的朱纲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因为按照《大清律例》:“不法枉赃一百二十两以上,实,绞监候。”杨名时收下的金杯重十两,按当时的比价,十两黄金折合白银二百两,已经达到法令的处罚要求。朱纲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终于可以将杨名时定为死罪,终于可以向皇上交差了。
但是,朱纲深知自己此行的任务并不是将杨名时定罪这么简单。皇上惩办杨名时有一个深层意图——要剥下杨名时那张“假理学”的画皮。雍正认为,如果“不治其名而治其身”,反而成全了杨名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心愿,自己成了纣王,对自己的名声不利。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重点放在“治其誉”上,不择手段地丑化他、作践他,让他的“假理学”形象大白于天下,当是人生一乐。雍正觉得不仅要让杨名时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且还要让他自己都自。。断形秽,精神萎靡、低声下气地乞求宽恕。
当雍正降旨要杨名时供认“巧诈居心”时,杨名时宁死不屈,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个奸诈之人。愿’为寇仇,绝无‘巧诈居心’。朱大人不妨明察!”
雍正不曾料到,在触及杨名时灵魂深处时,他的道义支柱依然坚挺。雍正对传统士人的劣根性了解甚多,他知道那些理学家必有言行不一的缺陷。他以为只要通过强势威压,就一定能榨出所谓理学家的虚伪与迂腐,谁承想竟遇上了一个坚如磐石的杨名时!
作为一个诚实的学道者,杨名时对圣贤经典确实下了一番切思苦索的工夫,他毕生以“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是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弃的道义上的承诺,是他宁可合弃生命也一定要坚守的“认罪”的底线。
雍正就是要突破他这最后一道防线,撕破他的理学伪装,从而把以杨名时为代表的名儒集团彻底妖魔化、丑恶化,把汉人科甲集团彻底驯化成自己的奴仆,就像李卫他们那样。他要在官场上彻底摧毁儒家道德所肯定的“海瑞形象”。像甘风池那样武艺高强的人被捕后,在李卫的诱逼之下,照样乖乖地乞求活命,他就不信治不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呆子。然而他哪里知道,一个真正有骨气的汉族知识分子,所进发出的精神能量远远凌驾于所谓的江湖侠客之上。
由于杨名时顽抗到底,钦案胶着。
朱纲初步审定,拟对杨名时实行绞刑,勒限一年,追银58439两(杨名时所得“陋规银”八万两,扣除弥补银厂亏空约二万二千两)。
这58000余两白银,早已在处理公务及日常生活中用掉,以杨名时为官的清廉,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皇帝特意颁旨,开恩减为3000两。
杨名时“先取邸中物,并脱夫人之簪珥充数,估直不满二百余金也”,卖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也只能偿还一个零头,杨名时的清廉名声,反而因此传播得更为久远。
此时,反倒是雍正捏了一个烫手山芋。杀吧,会成全杨名时“清廉而终”的好名声;继续羞辱吧,杨名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么办?
尽管刑部最终同意钦差审案大臣所拟的“依律拟绞”,但雍正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搁置本案。雍正心中有数:就凭收了下属一对金杯、几匹绸缎之类的小礼物就依法处绞,恐怕会贻笑大方,有失帝王的风度与襟怀。所以,雍正最终说了一句让人听起来意味无穷的话:“杨名时俟各案清结之后,再降谕旨。”了解内幕的人一听就知道,杨名时已经逃过一劫了。因为杨名时一案牵出了许多案中案,其中就包括李卫在云南时的经济问题。雍正肯定要庇护李卫,那么各案就永无了结之日。在这种情况下,杨名时终雍正之世,一直待罪云南。
杨名时蒙冤八年,心中却一直坚持着对“道义”的参悟与追求。为了生存,他在云南开馆授徒,讲解《大学》与《中庸》,听者云集。人们纷纷前来,就为一睹这根连皇帝也打不断的理学脊梁。
乾隆登基后,决定亲手解决这一悬案。他宣布给杨名时平反,并召令来京。乾隆元年二月,皇帝特赐杨名时礼部尚书衔,兼管国子监祭酒事,在上书房并南书房行走。杨名时任京官后,并没有因为自己已是75岁高龄而收敛锋芒,他仍心系云南百姓,总结自己在云南理政的经验,含蓄地反对雍正在云南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上书给新皇帝,提出“绥定苗疆方略”。
乾隆二年九月初一,杨名时病逝。乾隆称其一生“学问纯正,品行端方”,命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赐谥号为“文定”,并加恩拨出专款,在杨名时的家乡为他建造陵园。乾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蔡世远说过的一句话:“今世而时时有尧舜君民之念者,江阴一人而已。”这位年轻的、有儒家理想主义色彩的皇帝,终于肯定了杨名时对道义的追求,认为他这种行为是真诚的……
作者:王克强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雍正皇帝,殊死,总督,较量,云贵雍正皇帝 殊死 总督 较量 云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苏秦: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上一篇:白帝城托孤:真让位诸葛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