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人洗发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古人洗发,专称沐。大家都把沐浴当作一回事。这是因为古人蓄发,又盘髻戴巾戴冠,易于积垢,也易生虱。不洗不洁,既难受,更失礼。《诗经·小雅·采绿》咏出一位妇女,在等待远出家门归来的丈夫时,轮着要做的几件事,第一桩,便是“沐”。首句写着:


    终朝来绿,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 整天采集能染黄头发的绿草,费了劲儿还采不到一把呀!我的头发又卷又曲多么难看,得赶紧回家去洗净弄干。)


    这是一首西周时期的民间歌谣。孔子把它编进《诗》中,就在于这位妇女既懂爱情,又重仪礼,值得赞许。足见“沐”在生活中的受到的关注。


    古时盘髻,形式多样。这是当时一种各自翻新的修饰美,男女莫不如此。即使在军营,士兵盘髻,也很讲究。秦俑之例,堪称精美。当然,洗起发来,就得费时费工。像采绿的妇女,为“沐”,还要早早准备。


     古代官吏,尤讲仪表,要求沐浴,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先秦时期,官吏沐浴不见记载。到了汉代,明文规定“沐浴假”,也即“五日沐浴”。每隔5天放假一日,让官员们回家洗头洗澡。原来古时官员进署,上自相位下至衙吏,一进官署,便不准回家,吃住都在办公地点,要到节假日,才允许回家暂休。不像今天的公务员,上午上班离家,下午下班回家。因而那时的官吏沐浴成了问题。汉律制定的“沐浴假”,得到了解决。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唐代。


     古人洗发,备这备那,较今复杂。《礼记·玉藻》记下一段古人洗发情况,却讲究得很:


     沐稷而靧梁,栉用   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


    古人洗发,所用洗发液,称“稷”,也称“潘”,是一种用栗黍之类煮成的汁水,有碱性能去垢。这要一边烧热,一边洗发,才有效果。洗完发,洗面(靧)的洗面液,要用高梁之类的汤汁,滑溜发黏,冲洗毕,连同胡须,也一起光洁。洗发时,去垢用一种较硬涩的   (白理木做的梳子);头发晾干时则用象牙做的梳子,避免伤发。发干,再喝点专为洗发洗面酿就的酒(禨),吃点干果小菜。这时,厅堂上也响起了乐工弹拨琴瑟和歌声。


      显然,如此而沐,在官署是难以办到的,只能放假回家自理。《玉藻》所记,除了高官富贵之家,一般官吏也不能为之。老百姓家更是望尘莫及。《礼记》一书,揣测、设想成份较多,推崇美喻也不少。“沐”之一节,有所夸耀,借以誉礼也。不过,洗头洗面的方式方法,或是一致,仅沐之“稷”“梁”和用栉,有精陋区别而已。至于“沐”,包括洗面。平时洗脸则伸手积点水,一擦脸孔,用巾拭之,即所谓“盥”。

作者:朱启新

关键字: 内容标签:洗发,古人洗发 古人
下一篇:不良贱民掌公权终成一害 揭秘古代捕快行业||上一篇:西域的美人时代:王昭君的艳与寂(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