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文化——即武侠文化,是世界华人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体现于武侠类作品的盛行,乃至影响到小说、漫画、影视、电子游戏、音乐等各种媒介。武侠文化以各类侠客为主角,行侠仗义,弘扬侠客精神。
武侠文化包含“武”文化和“侠”文化。 “武”文化通过小说中夸张的功夫描写,展现中国武术的源远流长;“侠”文化力图展现宁折不屈,为国为民的正气。从说书人口中的短打侠义,到还珠楼主笔下的剑仙与蜀山,之后又有梁羽生、金庸、古龙、黄易和他们笔下的各色侠客,再到网络文学中庞大的武侠世界,这个属于侠的世界渐渐吸引了人们,成了很多人寄托梦想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就是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武侠小说中博大的江湖世界与精深的绝世武功,着实令人心醉与向往……或许是太过生动、太过完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客观上改变了大众对武术的认知与理解。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吴家太极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拳传人陈克夫一场不到5分钟的打斗,无意间开启了一个瑰丽的武林世界。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家相继粉墨登场,在他们笔下,武术从健体强身之术演变为无所不能的魔法。
少林两部武功秘籍皆赝品
梁羽生、金庸、古龙用他们的文字和构思为学武者开辟了纵横的舞台——武林和江湖。他们各自“创立”了不同的江湖体系,而这些虚幻的故事,竟有人从中提炼出历史的“真实”。最明显的例子,是“易筋”、“洗髓”二经,在武侠小说中被奉为无上秘籍。拥有秘籍“产权”的少林寺还借此成立了“易筋经洗髓经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易筋经》“功法”称之为“中国式瑜伽”。
其实,梁羽生早就撰文指出:“世俗流传,少林寺有两部武功秘籍,一名《洗髓经》,一名《易筋经》,此二经据说是达摩遗著云云。但事实上这两部‘经’乃是明代无聊文人的杜撰,经中教人所练 ‘内功’,是用来增强性能力的。 ”
当然,梁羽生之考证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易筋经》确实明显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央电视台在一期《发现之旅》节目中曾提到:有些《易筋经》版本中,还涉及养生目的的房中术,这显然不可能出自僧人手笔。
对于《易筋经》的来源,国家体育总局《易筋经》健身气功课题组组长、武汉体院武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石爱桥指出:“我们认为,《易筋经》应该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间‘少林版’《易筋经》开始流传于民间。现在,学术界已基本否定了《易筋经》源自达摩的说法。 ”
《易筋经》非出少林,这在源头上即削弱了它的神奇。其实不光是《易筋经》,就连现在的少林寺,也是在“侠文化”簇拥下发展壮大的。在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前,这座嵩山古刹只是一座屡经战火、破败不堪的寺庙。 1982年,当李连杰英姿飒爽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后,少林寺迅速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不到20年时间,俨然变成一个庞大的实业集团。借助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不断宣传,“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
和少林在想象中的武林体系同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武当,也通过金庸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张三丰形象,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只是“武当派”也难免受到质疑,毕竟他们奉为祖师的张三丰,连是哪个朝代的都众说纷纭,说他是太极拳鼻祖,更是引起了太极拳各门派的齐声抗议。
少林、武当神功皆如此,足见“侠文化”中的武术实为夸张、杜撰的产物。宝马快刀,一剑封喉! “侠文化”中的大侠们为何每每武功盖世?原因很简单:没有神功绝技,他们无法铁肩担道义,完成千曲百折的故事情节。 “侠文化”不惜笔墨极力描绘绝世神功,其目的也正在于此。耐人寻味的是,真实的中国武术,技击性渐趋没落,但“侠文化”却令其发扬光大:被影视作品包装的中国功夫征服了全世界。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杜撰,文人,武术,神话,易筋经,文化,武侠杜撰 文人 武术 神话 易筋经 文化 武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古代官场潜规则(1)||上一篇:古代官场潜规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