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举均为皇帝向臣下传达命令的种种文书。若臣僚们要向皇帝陈述政见、发表议论、乞求恩命等则为上行文忆。汉制,上行文书有秦、表、议、章四种。唐代在种类上比汉增多,其格式有秦钞、奏弹、露布、议、表状。至明清时,又有题木、奏本和奏折等格式。分亦附述如下:
奏:奏是臣民向群主陈述主张,敷奏谏说的文书。秦汉以前多称上书。至秦,改书为秦。凡大臣对正事有所建议或批评对曲章制度、礼法仪式有所陈论,对官员有所弹劾都使用之,故奏乃是群臣论谏的总名。刘勰《文心雕龙》说:“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秦在两汉亦称为上疏。疏是疏通之意,即疏通情况,反映下情。此后,历代沿用。奏书若细分,又有奏仪、奏记、奏章、秦折之称。明制:凡政务,军事,欣粮等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内阁呈奏。至清代,例行之事仍用之。奏折因奏本在进呈皇帝时用折本缮写,折叠进上而得名。奏折与题本不同之处系属机密报告,可直接呈送皇帝,由皇帝亲笔批答,不需经过内阁票拟和批红。清雍正帝时,为了加强对大臣的控制,大兴密奏之风。雍正八年(1723年)二月十六日上谕称:“今着尔等各种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渡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各奏一折,一折只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计实陈之,即或夫事可言,折内必声明无言之故。”同时,还规定了奏折与本章的区别:“盖国家之事有不便宜漏于本章者,亦有本章所不能备悉者,亦有应用密奏请旨者。”是奏折之用具有缜密周详之意图。此后奏折盛行。到了清末,废题本,全用奏折。清代奏折朱批还有秦缴之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发出的朱批都一律要上缴。
议即奏议,是臣僚对重大正事向皇帝论事说理,陈述意见。所谓“议事之制,政乃不迷”。它可以起广集众议的效果。周代遇有国家大事,常召集群臣论议。《周礼·秋官小司寇》载以八辟丽邦法: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秦汉之后,律书中有所谓“八议”即承此而来。秦汉时,凡遇有疑议之事,常召公卿百官议论。秦议文有《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汉亦称议为驳议。驳为驳杂不纯之义。驳议乃是明辨道理是非,去其不当而归之于当。蔡邕《独断》说:“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唐沿之,仍称议或奏议。
表:表为臣僚向皇帝陈述事情之文,如论谏、劝请、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进献、诉讼、弹劾等均可用之。表若按其所说事情的性质又可分为贺表、谢表、降表、遗表、陈情表等等。表的词义据《韵书》所说:“表,明也,标也。标着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故表以简洁精致为先,用字忌深僻,造语忌纤匚,铺叙忌繁琐。它与章奏不同的是陈事明白,不拘谨于文体文字的铺张雕琢。通常亦为私人的上奏文书。
章:章是臣僚受皇帝封赠,表示射恩的上奏文书。若谢恩,章的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庆贺的表章,则多为歌颂世界各地的赞美之辞。进谏的谏章,通常先讲皇帝的世界各地然后婉转地提出批评。后世人们习惯把章跟奏、表、疏连在一起称呼使用,如奏章、章表、章疏,其义遂混而不可分。
状:状是臣僚向皇帝察举官吏,列其才能、罪迹,或作推荐,或作捡举,或对某些事件列其优劣好坏时所使用的文体。因其上奏皇帝,故亦称奏状。
揭贴:此种文书始于宋以后。它是由大臣直送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书。凡密奏及奉谕对答非所问,均可称之。其体制比奏、题本的式样狭短,字大如指,用文渊阁印封缄后进呈皇帝御览,故又称“御览揭帖”。又明清两朝题本的副本亦称揭贴,它除上送皇帝外,不定期要抄送司、部、六部以供参考稽核之用。
此外,又有封事。凡臣民上书告密之事称封事,又称奏封。因防备有泄漏,特用黑色囊袋封板密寄。《文心雕龙·奏启》说:“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后世没用,迄于明清不废。
总之,通过皇帝下行文书和臣民上行文书的流转,封建帝王得以使政令下达,下情上通,藉此达到巩固皇权和统治全国的目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奏议奏议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奏:奏是臣民向群主陈述主张,敷奏谏说的文书。秦汉以前多称上书。至秦,改书为秦。凡大臣对正事有所建议或批评对曲章制度、礼法仪式有所陈论,对官员有所弹劾都使用之,故奏乃是群臣论谏的总名。刘勰《文心雕龙》说:“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秦在两汉亦称为上疏。疏是疏通之意,即疏通情况,反映下情。此后,历代沿用。奏书若细分,又有奏仪、奏记、奏章、秦折之称。明制:凡政务,军事,欣粮等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内阁呈奏。至清代,例行之事仍用之。奏折因奏本在进呈皇帝时用折本缮写,折叠进上而得名。奏折与题本不同之处系属机密报告,可直接呈送皇帝,由皇帝亲笔批答,不需经过内阁票拟和批红。清雍正帝时,为了加强对大臣的控制,大兴密奏之风。雍正八年(1723年)二月十六日上谕称:“今着尔等各种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渡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各奏一折,一折只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计实陈之,即或夫事可言,折内必声明无言之故。”同时,还规定了奏折与本章的区别:“盖国家之事有不便宜漏于本章者,亦有本章所不能备悉者,亦有应用密奏请旨者。”是奏折之用具有缜密周详之意图。此后奏折盛行。到了清末,废题本,全用奏折。清代奏折朱批还有秦缴之制,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发出的朱批都一律要上缴。
议即奏议,是臣僚对重大正事向皇帝论事说理,陈述意见。所谓“议事之制,政乃不迷”。它可以起广集众议的效果。周代遇有国家大事,常召集群臣论议。《周礼·秋官小司寇》载以八辟丽邦法: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秦汉之后,律书中有所谓“八议”即承此而来。秦汉时,凡遇有疑议之事,常召公卿百官议论。秦议文有《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汉亦称议为驳议。驳为驳杂不纯之义。驳议乃是明辨道理是非,去其不当而归之于当。蔡邕《独断》说:“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唐沿之,仍称议或奏议。
表:表为臣僚向皇帝陈述事情之文,如论谏、劝请、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进献、诉讼、弹劾等均可用之。表若按其所说事情的性质又可分为贺表、谢表、降表、遗表、陈情表等等。表的词义据《韵书》所说:“表,明也,标也。标着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故表以简洁精致为先,用字忌深僻,造语忌纤匚,铺叙忌繁琐。它与章奏不同的是陈事明白,不拘谨于文体文字的铺张雕琢。通常亦为私人的上奏文书。
章:章是臣僚受皇帝封赠,表示射恩的上奏文书。若谢恩,章的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庆贺的表章,则多为歌颂世界各地的赞美之辞。进谏的谏章,通常先讲皇帝的世界各地然后婉转地提出批评。后世人们习惯把章跟奏、表、疏连在一起称呼使用,如奏章、章表、章疏,其义遂混而不可分。
状:状是臣僚向皇帝察举官吏,列其才能、罪迹,或作推荐,或作捡举,或对某些事件列其优劣好坏时所使用的文体。因其上奏皇帝,故亦称奏状。
揭贴:此种文书始于宋以后。它是由大臣直送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书。凡密奏及奉谕对答非所问,均可称之。其体制比奏、题本的式样狭短,字大如指,用文渊阁印封缄后进呈皇帝御览,故又称“御览揭帖”。又明清两朝题本的副本亦称揭贴,它除上送皇帝外,不定期要抄送司、部、六部以供参考稽核之用。
此外,又有封事。凡臣民上书告密之事称封事,又称奏封。因防备有泄漏,特用黑色囊袋封板密寄。《文心雕龙·奏启》说:“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后世没用,迄于明清不废。
总之,通过皇帝下行文书和臣民上行文书的流转,封建帝王得以使政令下达,下情上通,藉此达到巩固皇权和统治全国的目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奏议奏议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计吏拜官||上一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见"世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