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时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第一次提出联合抗日的具体谈判条件,可以说为日后的国共谈判奠定了基础。
3月5日,董健吾带着中共中央密电,离开瓦窑堡。林伯渠把铸有镰月斧头的边区银币三枚及纸币一套交给他说:“这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送给孙夫人留作纪念的。”
董健吾当天返回肤施,仍乘张学良座机返西安。少帅设家宴给他接风。
两日后.董健吾风尘仆仆到了上海,走出火车站,就去莫利爱路29号,向宋庆龄复命,报告了西北之行经过。宋庆龄欣慰地说“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架起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桥梁的的信使。”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董健吾又一次因宋庆龄之邀来到宋宅。
宋庆龄笑着对他说:“最近陕北传来一信,苏区缺少医药,希望能派一医术高明的大夫前去。同时派一名西方记者同去,真实的报道苏区的情况,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红军的影向。
董健吾问:“人选是否物色好?”
宋庆龄说:“人选已经确定,一个是美国医生马海德,一个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马海德现在上海,斯诺现在北京,前些天他专程来上海,要求去陕北访问。但是去陕北的路困难重重,希望你能护送他们一趟,因你曾去过陕北,情况熟悉,又同张学良成了好朋友,他可以帮你忙,你看如何?”
董健吾说:“孙夫人托付的事一定照办。宋庆龄把联络的暗语和物证告诉了他,又送给他200元钱作路费。
辞别了宋庆龄,董健吾立即动身赴西安。到西安后,从西京招待所旅客登记簿上看到,斯诺和马海德已经到了西安,于是他直接来到9号房间,果然有两个外国人在聊天。
董健吾用流利的英语问:“两位先生好,我可以进来吗?”斯诺和马海德见他的长相、身材、打扮与宋庆龄介绍的相似,心中暗暗高兴,却不动声色地问:“你有什么事?请说吧。”
“我姓王,与宋庆龄是朋友。”董健吾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原来这句话就是他门的联络暗语。
“您就是王牧师”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董健吾点了点头,从帖身的衣袋里取出接头信物——半张名片,马海德忙取出另半张,拼到了一起,接上了关系。
第二天,董健吾去见张学良,把他这次来西安的目的直言不讳地告诉了他。张学良爽快地表示:“既是毛泽东先生请来的客人又是孙夫人托办的事,我一定帮忙。”
“孙夫人的意见,如上次那样,最好让两位外国朋友坐您的座机去苏区,这样比较安全。”董健吾要求。
张学良说:“坐飞机没有问题。但是我新换了一位美国驾驶员,如果送两个美国人去苏区不回来,他可能会说出去,很难保守秘密。”
张学良建议董健吾,先与西安地下党联系,通知中共中央派人来接,由他提供军车,并出具通行证护送两人去苏区。董健吾也表示赞成。他又和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进行了研究,决定坐东北军的军车直接到延安,在董健吾的护送下,马海德与斯诺闯过重重封锁线,离开西安,辗转到达延安。这次陕北之行,“红牧师”的名子也随着斯诺的《西行漫记》享誉海内外。(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齐雪平)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陕北,两次,牧师,之行,回眸,红色,史海,董健陕北 两次 牧师 之行 回眸 红色 史海 董健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3月5日,董健吾带着中共中央密电,离开瓦窑堡。林伯渠把铸有镰月斧头的边区银币三枚及纸币一套交给他说:“这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送给孙夫人留作纪念的。”
董健吾当天返回肤施,仍乘张学良座机返西安。少帅设家宴给他接风。
两日后.董健吾风尘仆仆到了上海,走出火车站,就去莫利爱路29号,向宋庆龄复命,报告了西北之行经过。宋庆龄欣慰地说“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架起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桥梁的的信使。”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董健吾又一次因宋庆龄之邀来到宋宅。
宋庆龄笑着对他说:“最近陕北传来一信,苏区缺少医药,希望能派一医术高明的大夫前去。同时派一名西方记者同去,真实的报道苏区的情况,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红军的影向。
董健吾问:“人选是否物色好?”
宋庆龄说:“人选已经确定,一个是美国医生马海德,一个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马海德现在上海,斯诺现在北京,前些天他专程来上海,要求去陕北访问。但是去陕北的路困难重重,希望你能护送他们一趟,因你曾去过陕北,情况熟悉,又同张学良成了好朋友,他可以帮你忙,你看如何?”
董健吾说:“孙夫人托付的事一定照办。宋庆龄把联络的暗语和物证告诉了他,又送给他200元钱作路费。
辞别了宋庆龄,董健吾立即动身赴西安。到西安后,从西京招待所旅客登记簿上看到,斯诺和马海德已经到了西安,于是他直接来到9号房间,果然有两个外国人在聊天。
董健吾用流利的英语问:“两位先生好,我可以进来吗?”斯诺和马海德见他的长相、身材、打扮与宋庆龄介绍的相似,心中暗暗高兴,却不动声色地问:“你有什么事?请说吧。”
“我姓王,与宋庆龄是朋友。”董健吾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原来这句话就是他门的联络暗语。
“您就是王牧师”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董健吾点了点头,从帖身的衣袋里取出接头信物——半张名片,马海德忙取出另半张,拼到了一起,接上了关系。
第二天,董健吾去见张学良,把他这次来西安的目的直言不讳地告诉了他。张学良爽快地表示:“既是毛泽东先生请来的客人又是孙夫人托办的事,我一定帮忙。”
“孙夫人的意见,如上次那样,最好让两位外国朋友坐您的座机去苏区,这样比较安全。”董健吾要求。
张学良说:“坐飞机没有问题。但是我新换了一位美国驾驶员,如果送两个美国人去苏区不回来,他可能会说出去,很难保守秘密。”
张学良建议董健吾,先与西安地下党联系,通知中共中央派人来接,由他提供军车,并出具通行证护送两人去苏区。董健吾也表示赞成。他又和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进行了研究,决定坐东北军的军车直接到延安,在董健吾的护送下,马海德与斯诺闯过重重封锁线,离开西安,辗转到达延安。这次陕北之行,“红牧师”的名子也随着斯诺的《西行漫记》享誉海内外。(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齐雪平)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陕北,两次,牧师,之行,回眸,红色,史海,董健陕北 两次 牧师 之行 回眸 红色 史海 董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