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蒋介石宋美龄内廷机构(2)

编辑:秋痕 来源:现代快报
 
老人跟记者玩起了捉迷藏

    记者给老人家打去电话,电话接通后,老人一口否认:“没有的事,你听谁说的?”

    经过一番耐心的交谈,老人终于松口承认,解放前他确实在南京的励志社干过,但具体的他记不得了。记者表示想当面和他聊聊,老人认为没有必要,并立即挂断了电话。事情到了这儿,陷入僵局。记者思考再三,决定不请自去。那么,记者的寻访会成功吗?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转了三趟车,最后坐上小三机,一路颠簸到了老人居住的村子,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敲开一户户院门。二十分钟后,记者找到老人家,可是没人应门。邻居李大妈告诉记者,老人今天一大早就离开村子,说出去转转,走前还交代,如果有人来找,就说自己去儿女家住了。李大妈告诉记者,她可从来没见过老爷子这么一大早就往外跑。

    从李大妈口中,记者得知老爷子姓方,今年高寿八十九,目前独自住在这即将被拆的二层楼里。老人不爱说话,李大妈和他做邻居近四十年了,很少听他说过去的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话也更少了。

    最后,李大妈给记者出了个主意:“你明天再来吧,老爷子肯定会在家。”

    那么,记者的二次之行,会顺利地见到老人家吗?

    突然答应接受采访另有原因

    当记者翌日上午九点再次来到这儿时,院门是打开的。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盖着毛毯,正在阳光下假寐。他就是记者要寻访的方老,但他干脆地表示,不愿接受采访。

    正在这时,李大妈给方老送来了从街上带回的芹菜。记者开始帮着动手择菜。老人仍不言语,一直看着记者在忙活。终于,在获得记者不透露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的许诺后,方老决定配合采访。老爷子对记者说:“我是明白了,我要是不配合你,你是打算跟我这个老头子耗下去了。”

    采访中,方老的声音有些弱,间隙还咳嗽,方言口音比较重,对往事的回忆有点断断续续。但面对记者的每一次提问,他都想得比较仔细。在三四个小时的访谈中,六十年前励志社里的那些轶事呼之欲出。

    方老说:“我进励志社,是在我当了兵之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宁可在家饿肚皮,也不穿上士兵衣”是很多老百姓的口头禅,那么方老为什么要走上从军的道路呢?

    “我当兵,是为了救人一命呀。这人是谁呢?就是我的亲娘。”

    为救母亲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方老回忆说:“大概是1934年冬天,我娘生病了,很严重,一咳嗽就能咳出血,气也喘不过来。村里人说是肺痨,要我们快想办法。哪里有办法呀?根本就没钱给她治。我那十岁出头的小妹就坐在娘的床边掉眼泪,爹站在门边唉声叹气,他好话说遍,也没从村子里借到请郎中的钱。我想再碰碰运气,就硬着头皮找到了一姓孙的有钱人借钱。那个姓孙的说,有个法子能拿到钱,又不用还。国民党部队正在招兵,招兵的军官就住在他家里,只要去当兵,都会给点钱。为了我娘,我就去报名了。我只有十五六岁,招的兵要十八岁,但我长得又高又壮,蒙混过去了。就这样,我拿到了那点钱,交给爹后,就离开家,来到了南京。”

    那么,方老是怎样被选到励志社去的呢?

    说到这里,方老思路清晰了起来,他说:“到了南京以后,我在马群那一带当兵,日子过得还比较顺当,好歹一天三餐不用操心。大概三个月之后,我被通知参加考试。内容有些我还记得,考三民主义的。别看我老家在苏北农村,但村里还是有人见过世面的,比如有钱人家的教书先生。我趴在人家的窗户下也学了不少东西,三民主义多少我还知道点儿,不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吗?而且是孙中山为了救中国提出来的。但我也就知道这些。过了一段时间,班长告诉我,我被励志社选中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蒋介石,宋美龄,机构,内廷蒋介石 宋美龄 机构 内廷
下一篇:陈祖芬忆80年代:作协在地震棚会客 电话月租费贵||上一篇: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爱情故事 竟是"惊天骗局"(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