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抗日战争中的新华社 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3)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是从1940年开始的。早在抗战开始时,中共中央就想办广播电台,由于受到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的包围,想搞到一些广播器材十分困难。1940年5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延安,特地带来了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央决定筹建广播电台,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等为委员的广播委员会。延安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制造出各种必须用的器材。缺少动力设备,就用旧的汽车头改装成发动机带动电动机供电,当时电台发射功率大约有两三百瓦。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山沟的窑洞里,建成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月30日开始试播。这是我党第一个口语广播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呼号是XNCR,X代表中国,NCR是英语新华广播电台的编号。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把新华广播电台看做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是因为我们的广播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所以当时的广播工作者起着号兵的作用。

    1942年2月,在南方局的周恩来要求建立对重庆及南方各地的专门广播。但是由于发射功率太小,发动机又经常发生故障,播出的声音时高时低,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到1943年3月,因发射机发生了严重故障,不得不停止播音,进行大修。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重新改装了发射机,改造了动力设备,到1945年9月5日重新恢复了播音。开始为试播,11日正式播音。《解放日报》刊载“延安广播电台,即日起开始中国国语广播”;“时间每日十一时至十二时三十分,与十八时三十分至十九时三十分(上海时间)。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尚有纪录新闻一类,以便各地抄收”。

    对外进行新闻报道是为了争取国际上道义的物质的援助,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解放区的全面了解,这是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取抗日斗争伟大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英文台成立前,为了扩大对外宣传,1940年10月,中宣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张闻天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包括美籍大夫马海德、印度大夫巴苏华、越南人黄正光、印尼人王大材、华裔印尼人毕道文,肖三及德国籍夫人叶华等,研究对外宣传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后,决定办一个英、俄、法三种文字的刊物,取名为《中国通讯》,每月一期,确定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具体负责,稿件由大家分别撰写。刊物由内部交通带到重庆,再由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分发给外国记者,由他们转发国外。宋庆龄在香港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重庆办事处曾将一些文章刊登在同盟的刊物上,以便扩大影响。1941年3月出版的一期,以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刊登了五篇文章。社论是马海德用英文写的,吴文焘用英文写的报道,其余三篇分别由肖三(俄文)、巴苏华(英文)、黄正光(法文)执笔。这是一份32开毛边纸的油印刊物,每期200份,字迹工整。每月开会组织稿件,都是由秦邦宪主持。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由于国民党封锁,发行更加困难,出刊10期就停刊了。

    不久,有一批从重庆来延安参观的外国记者,其中有爱泼斯坦,周恩来在重庆就与他相识,所以把他留了下来,传授如何向外国人进行报道的经验,还聘请了原英国文化处的官员林迈可为英文改稿专家。

    周恩来从苏联带来的广播发射机出现故障后,经技术人员努力修复终于可以使用,便用来做英文文字广播,并用在晋绥缴获的日本火车头发电作为动力,于1944年9月1日正式播出,定向是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DEXN  -CR。一天可播五六条消息,相当于中文1800到3000字左右。这标志着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新华社英文广播台的播放,在国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英国、美国报纸有时发的消息,就是从新华社英文广播台中收到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华社,通讯社,中华,抗日,前身,红色,战争中新华社 通讯社 中华 抗日 前身 红色 战争中
下一篇:邓小平乐观面对"三落三起" 回答毛泽东"等待"(3)||上一篇:古人也有年终奖吗?(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