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中国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一年。各地旱、冻、虫、风、雹、水、疫等灾害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重。据统计,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2787万亩,受灾人口约4555万人,粮食减产114亿斤,灾情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498个县、市的部分地区①,大块重灾区共2800余万亩,最需要救济的重灾民约700万人②。其 中,华东地区受灾面积5256万亩,灾民1642万人,以皖北、苏北、山东等地的水灾较重③;华北地区受灾面积4720万亩,灾民1143万人,以河北、平原两省的水灾较重;中南地区受灾面积2266万亩,灾民875万人,以河南、湖北、江西水灾较重④。
1949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意味着1950年春季在全国范围内将出现大面积灾荒。如何帮助灾民度过灾荒,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灾区巩固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明年大生产运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问题之一”⑤。但建国初期,全国尚未完全解放,人民解放军仍在浴血奋战,缺乏更多的人力投入救灾工作;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政府没有更多的赈粮救济灾民,“单靠救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主要的要靠领导和组织灾民努力自救”⑥。
1949年1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1月6日又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补充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救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开展生产救灾工作,采取措施帮助灾民度过灾荒,“不许饿死一个人”。⑦ 1950年2月27日,救灾领导协调机构―――中央救灾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救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党和政府首次提出救灾工作方针,即: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⑧ 在这之后,受灾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救灾工作方针基本要求,相继组织由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参加、各级党政负责人直接领导的生产救灾委员会,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灾害救济,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
① 参见《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 参见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页。
③ 参见孙思诚: 《与空前严重的灾荒奋战中的华东人民》,《新华月报》第1卷第5期。
④ 参见内务部研究室: 《救灾工作及其问题》, 《解放日报》1950年1月18日。
⑤ 《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新华月报》第1卷第3期。
⑥《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0日。
⑦ 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12月20日、1950年1月8日。
⑧ 参见《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7页。
一、生产自救,大力开展副业生产
各地遭受自然灾害后,灾民生活困难,非常需要国家救济。但需救济的人数众多,以当时国家财力无法满足灾民需要,且救济毕竟是一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增加收入,才能真正解决灾民生活问题。
生产自救,最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是副业生产。副业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方便灵活,受自然条件限制小,适应各种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是一种较积极的度荒救济措施。政务院在1949年12月《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中,要求受灾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人民团体把生产救灾作为工作的中心,号召各地要“因地制宜,恢复与发展副业和手工业”,如纺织、编席、熬硝、打油、漏粉、编织草帽等。“总之,要根据各地条件,找出灾民生产办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根据中央指示,各地相继提出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做法,组织灾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副业生产,解决灾民的实际生活问题。
在华北地区,河北省提出“按照开辟销路、内外并进、面广腿长、公私兼顾、薄利多销的方针”① 组织副业生产。灾民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找出生产门路60余种②,参加主要副业的灾民有134万人③。如天津专区,到1950年1月上旬为止,文安、大城、静海等9个县镇889个村庄即有6万多人参加熬硝,产硝323万斤;文安、宁河、胜芳等8个县镇459个村有3.3万余人参加编苇席,达119.6万余张,销于东北广大地区;宝坻、武清、文安等4个县镇521个村有1.5万余人从事织布业,产布达35万多匹;文安、宁河、天津等9个县镇852个村庄有2.8万余人从事打鱼,产鱼达1560余万斤。④ 在华东灾区,山东省开展起来的副业有100多种,全省参加副业生产的灾民约有800万人;苏北副业生产的种类有四五十种,其中参加织席子、织折子、拐粉、扫硝、割草的即达9.7万户。⑤
在组织灾民进行副业生产的同时,各级政府还依靠合作社并组织土产公司专门大量收购农副产品。据统计,仅河北、平原、山东、皖北、苏北、察哈尔、辽西、苏南及浙江等地合作社,一年即收购与推销灾民产品总额约折粮20余亿斤,维持了约1000万灾民三个月的生活。其中苏北在一年中收购外销灾区土产总值折粮约5830万斤;皖北1950年上半年推销灾区产品总值折粮约6000万斤,维持了400万灾民两个月的生活。⑥
发展副业进行生产自救,对于稳定灾情、帮助灾民度荒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打消了部分灾民“听天由命、坐吃山空”、单纯等待救济的思想,以实际成效教育了广大灾民,使他们树立起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另外,通过发展副业,恢复了长期受战争影响而停止的手工业生产,活跃了农村经济,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①《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12页。
② 参见魏宏运、王金香: 《国史纪事本末》第1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③ 参见《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12页。
④ 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月11日。
⑤ 参见《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12页。
⑥ 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9月1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灾民,救济,自救,灾害,措施,领导,组织,建国初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