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英语热"怎样走来:红头文件"定调" 国人"喊"出(3)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青年报
 
培训电话成热线《跟我学》变“圣经”

    时间:20世纪80年代

    特点:培训班兴起,英语学习开始重视听力和会话

    方法:电视、小录音机、磁带

    80年代,《跟我学》来了,英语热了,英语培训班的“春天”也来了。进入寒假,各英语培训班的报名电话就响个不停。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边的电话都赶上热线电话了。”

    一名培训学校的校长说:“只是年初,我们学校就吸收学员3万名。与以往不同的是培训学员完全成‘三足鼎立’的形势:中小学生占1/3,大学生占1/3,在职人员占1/3。”从少年剑桥英语到大学四、六级考试,从雅思、托福、GRE到新概念英语、口译证书考试,其培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其实这些数字只是全国“英语热”的一个缩影。

    现在已经身为公司董事长的周先生,当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回想起自己初中阶段学习《跟我学》,周先生仍然滔滔不绝。“片中主人公在当时成为少年追捧的对象。在我们班里,他就是男生们的模仿对象。”

    据了解,每次中央电视台播放《跟我学》时,有些家长就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屋子里看,其余的人都出去,以免打扰学习。像这样的《跟我学》的“铁杆粉丝”不止一个。根据1982年《中国日报》统计,当时《跟我学》在中国拥有1000万观众。这恰好与中国当时电视的拥有量相符合。

    60集《跟我学》适合于具有一定语法基础的人学习。学好《跟我学》就具备了和英国人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能力。20世纪80年代它一度被人们捧为“英语学习的圣经”。

    1988年12月30日及31日,《光明日报》连载了台湾浮忠汉的英语速成法演讲全文。《双向式英语》以商业英语和日常英语为主要内容并配以磁带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当时人们学习英语的激情,刚一上市数万套教材就销售一空。在当时,一台小录音机、一盒磁带、一本《双向式英语》成为当时人们学习英语的真实写照。后来,随着国内教材的日渐丰富,《双向式英语》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1988年,兰州大学烈士亭,一位生性内向并有过多次英语补考经历的工程力学系的学生,仅仅用四个月就能够复述十几本英语原著,并成功地突破了英语学习的难关。不管是巧合还是必然,这件事情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习惯。它使中国学生彻底告别了“哑巴英语”。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阳。一年后,他创立了第一个英语口语培训班。而正是这个英语口语培训班,在90年代的中国开创了英语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定调,红头文件,英语,国人,走来
下一篇:孙中山曾两次探访 三名人如何与茶庵寺结缘(2)||上一篇:"英语热"怎样走来:红头文件"定调" 国人"喊"出(5)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