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开国元勋"陈云之女陈伟华:父亲是"良师益友"(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两封特殊年代的家书与两个磨得锃亮的普通核桃

    陈伟华回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受到严重冲击,一度被迫离开北京到江西‘蹲点’,这反而给他提供了又一个极好的读书学习的机会。”“翻开这一时期父亲读过的这些书,能清楚地看到他用钢笔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在上面画的大量的道道、杠杠、圈圈,以及写下的一些批注。当时父亲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又身处逆境之中,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可以想见他老人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在读着书,又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在思考着有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在当时的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陈云的家庭与许多家庭一样历经沧桑。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陈云化名“陈元方”南下江西,他的夫人于若木被下放到湖南衡东“五七”干校。孩子们也分别到了干校、农村和部队。在下放期间,都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幸运的是,他们都被当成“可教育好的子女”对待,没有受到太多歧视。

    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系统学习了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这为他后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不仅仍然勤奋学习,而且注重调查研究,虚心向工人、农民和专家请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陈云这种一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孩子们。“文化大革命”对父亲的冲击,使陈伟华受到很大的震动,头脑中出现了很多疑问,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她想更多地了解社会。于是,陈伟华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

    1970年12月8日,在北京怀柔农村任教的陈伟华给远在南昌的父亲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学习愿望。陈云接到信后,当天就怀着“万分欢喜”的心情给女儿回信。在信中,他要求女儿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说“哲学是马列主义根本中的根本”。同时,为了使女儿了解国内外形势,把学习理论与学习时事结合起来,他在信中还提出要女儿每天看《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或《北京日报》。另外,为了使陈伟华能理解马列著作,他要求她多看中国近代史和世界革命史方面的书,并告诉她怎样才能找到这方面的书。他在信中说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很多,但我看来,只要10本到15本就可以了。”然后,他又教给女儿,怎样从《马恩全集》中找到必须看的《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封信尽管是父亲给女儿的一封普通家书,但在陈伟华看来,却更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

    这封信使陈伟华很感动。她在小学时就是个好学生,进了中学很快入了团,下乡后能吃苦耐劳,父亲却很少给她什么表扬。而现在,当她自己有意识地翻开马列著作时,父亲却“万分欢喜”。她从父亲的“欢喜”中感受到父亲对自己所抱的希望;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身处逆境的父亲那坚定的信仰。

    1971年4月,陈伟华到南昌去看望父亲。一天,吃过晚饭后,陈云把陈伟华叫到身边,说:“你还要多了解世界的大事。爸爸送你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这几天你把它通读下来,我要提出问题让你回答。”就这样,在南昌探亲的20多天里,陈伟华和父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陈伟华回忆说:“南昌的生活条件比起北京来要差得很远,春天暖气停了以后,有时刮起大风,温度降得很低,屋里还要生一盆炭火。我看到,父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11点以后。父亲在南昌一共住了2年零7个月,除了每天去工厂参加班组会以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

    在江西的日子里,陈云的子女们都先后来看望、陪伴过他。尽管他当时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但丝毫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相反,和子女们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读书学习问题。他告诉子女,学好理论是政治进步的基础,学好哲学尤其重要;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就有了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1971年9月,林彪集团垮台。第二年4月,陈云离开南昌,回到了北京。不久,中央决定让他参加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协助周恩来抓外贸。由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宽松,陈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打算用两年时间再精读一遍《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若干著作。1973年8月7日,陈云在北京的家中给陈伟华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参加由父亲发起的家庭读书会。首先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学习方法是个人先自学,然后每星期天上午用3个小时集中讨论,提出疑问,交流学习心得。接到信后,陈伟华非常高兴,按父亲的要求认真阅读了《实践论》。

    陈伟华认为,正是由于父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思考,他才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这15个字。可以说,父亲的3卷文选,从头至尾贯穿的正是这种精神。

    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党组织以及周围同志们的关怀帮助下,陈伟华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1974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又被怀柔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父亲知道她入党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她,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发挥模范作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20世纪70年代,陈云的手关节出现了毛病。医生建议除加强治疗之外,平时若能多注意有重点地增加手指关节等部位的活动,会有助于尽快恢复。当时正在怀柔担任乡村教师的陈伟华,得知此事后,心中很着急。后来她突然想到,这里不是盛产素有“京郊一枝花”之称的核桃吗?而且个大壳硬,平时把它们握在手里搓,不是可以起保健作用吗?陈伟华于是请怀柔的老乡帮着拣些核桃,从一大堆核桃中,精心挑选出最中意的两颗,利用回家的机会送给父亲。

    陈云一见就喜欢上了,他把核桃握在手里转起来,觉得大小正好合适,手感很好,他感到十分欣慰:女儿长大了,知道关心人了。随着转动越来越娴熟,陈云高兴地笑了起来,连声说:“好,好,正适合。”从此,这一对核桃成为他的心爱之物,再也没有放下过。天长日久,核桃被磨得锃亮,陈云也越来越喜欢它们,常常对家人讲:“这就是我的健身球!”

    每当看到父亲手搓核桃怡然自得的样子,陈伟华的心中总是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两只被磨得油光锃亮的普通核桃,一直陪伴着陈云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良师益友,之女,父亲,开国元勋,陈云,陈伟华
下一篇: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的"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2)||上一篇:毛泽东和党中央两次提议为徐特立公开祝寿(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