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窘境
光阴荏苒,冬去春来,onmouseover="fnPostToLog('陈独秀',1);fnDoShowDlg('陈独秀');" onmouseleave="" style="BORDER-BOTTOM: #ff6600 2px dotted" name="HL_TAG">陈独秀在江津居然一晃呆到了第四个年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已经殃及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时局维艰,陈独秀和潘兰珍也时时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
这天早晨,“闻鸡伏案”的陈独秀下笔如有神,完成了《小学识字课本》“复体字”一章的大部分,他搁下笔,感觉肚里叽叽咕咕唱起“空城计”。走到厨房,他躬身揭开米坛盖,这才发现,空空如也的米坛里,只有一只舀米碗孤零零地躺在坛底。
潘兰珍坐在一边发怔,她已经去房主人家借过两次米了,旧账未清,怎好意思再添新债。巧妇难为无米炊啊!陈独秀这时叹了一口气,脸上挂起一丝苦笑,与妻子一时竟相对无语。
要不是有辱斯文、有伤大雅的话,陈独秀对眼前的一日三涨的物价,真要破口大骂了。此时,他的收入是微乎其微的,卖文为生是断乎不可能的了。好不容易才能登上一篇文章,也不过三四十元稿费。最令他暗暗叫苦的是,有好些报刊不愿或不敢为陈独秀的文章让出一席之地,尽管他的文章腾蛟起凤,文采斐然。比如陈独秀在江津写的谈国际形势与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在重庆的《大公报》登了第一天后便登不下去了。显然,该报纸是收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指令而有意不让陈独秀发表言论的。
虽然当时有不少朋友在经济上设法接济陈独秀,但这种接济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节约开支,陈独秀夫妇在石墙院亲耕农事,向农人们学着种起土豆来。油荤日益减少,偶尔能打一次牙祭也会叫夫妇俩高兴一番。有一次,相交颇深的老同盟会员、安徽老乡朱蕴山提着几只鸭子前来探望。当时,胃痛得在床上打滚的陈独秀,想起五代时入蜀的画家贯休,流落异地后也身无长物,一时颇显潦倒,联想起自己今日的窘困,怎不感慨万千!他从床上硬撑着坐起身,将自己之前的诗稍作修改,随即用毛笔誊抄好转赠朱蕴山这位挚友。诗云:“贯休入蜀睢瓶钵,山中多病生死微,岁晚家家足豚鸭,老馋独噬武荣碑。”
捧着陈独秀的赠诗,朱蕴山似触摸到老友穷且益坚的情怀。然而,此情此景又令朱蕴山黯然神伤,看到墙角边那残剩的几颗干瘪土豆,他禁不住喃喃地自语:“可怜呵可怜,仲甫竟然没有东西吃!”
可是鹤山坪一带不知内情的盗贼暗想,做过共产党大官的陈独秀必定有不少油水可捞。1940年一个仲夏之夜,这伙人打洞进屋盗走了陈独秀的十几件衣服和部分尚未出版的手稿。因为失去心爱的篆刻阳文“独秀山民”的四字印章和手稿,陈独秀直气得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他对潘兰珍说:“若印章和手稿能失而复得,我宁可被盗走全部财物,即使因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亦无所不愿……”
而此时,他真正尝到了“食不果腹”的滋味。一天,潘兰珍进屋,挨着丈夫坐了下来,怯怯地问道:“先生,你能不能从那笔钱中取出一点款子,就算借,以后归还好吗?”听到妻子似有发颤的声音,想必她是费了好大一番踌躇之后,才鼓足勇气向丈夫启齿的。
“你说什么?动那2万元吗?”陈独秀用愠怒的目光瞪着妻子。
“不能!决不能!”他一下子站起身来,像一支点燃了导线的爆竹,厉声嚷道:“他陈立夫只要不收回成命,我陈独秀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那钱,我们不能动用分文,哪怕冻死饿死……”说完“咚”的一声坐到床上。
原来,为了陈独秀那本《小学识字课本》的书名,陈独秀跟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各持己见,僵持不下。陈立夫以为“小学”二字不妥,硬要陈独秀更改书名后才准予出版。陈独秀却不同意,声称一个字也不能改。他强调说:“自汉代始即称文字学为小学,章太炎也以为小学之名不符,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何其繁琐也!”
由于二陈意见相左,陈独秀便将国民政府教育部预支给他的两万元稿酬,全部束之高阁,存入一中介人手中,不愿挪用一分一厘。
潘兰珍深知,丈夫为他研究的那些方块字发脾气,这可不是第一回了!早在南京探监时,她就听说丈夫曾经只为了争一个“父”字的输赢,与一位老先生像小孩子似的大大争吵了一通。这些在她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丈夫尚且如此认真,对这样刻板而又固执的人,她又怎能指望他去做那些被认为更违心的事呢?
陈独秀见妻子苦着脸默不作声,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儿。他心里明白,只要他稍作妥协,点一下他那“顽石”之头,开一下他那“顽石”之口,莫说结束这平日的清苦生活,就是养尊处优、安富尊荣乃至飞黄腾达,也是唾手可得的。可是,曾使用“顽石”两字做笔名而著文鼓吹革命、传播真理而闻名遐迩、饮誉中外的陈独秀,铮铮铁骨,一身正气,岂可不顾名节?
陈独秀想起三年前出南京监狱时,蒋介石就派亲信朱家骅来拉拢过他,希望他能组织一个与延安对着干的新共党,除许诺给予10万元活动经费外,还给出5个“国民参政会”名额相诱。在陈独秀冷冷的笑声中,朱家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被弄得下不了台。
之后,蒋介石又托人请陈独秀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陈当即予以痛斥:“想拿我装点门面,真是异想天开。”但蒋介石仍然不死心,继续一厢情愿地施展其手段拉拢陈独秀。一年前,蒋派他的得意门生和心腹戴笠与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带着水果、茅台等礼品,微服前来江津拜访陈独秀。当时,要不是同在江津的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高语罕看在学生面上,勉强引见,戴笠和胡宗南这两位国民党要人准吃闭门羹。在尴尬的会面中,陈独秀告说自己是“逃难入川,虽以国事萦怀,却不闻政治,不愿公开发表言论,引起喋喋不休之争”,使戴、胡二位大员此行一无所获,败兴而归。
陈独秀曾多次气愤地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国共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在江津期间,陈独秀既谢绝了胡适之邀他去美国做传记的盛情,也两次婉拒了托洛茨基请他去美国参加第四国际工作的“好意”……
如今,贫穷、艰难到饿肚子的地步,堂堂大丈夫居然不能养家糊口,这却是陈独秀料想不到的。过去说“长安居大不易”,怎会相信这荒村野舍也度日维艰呵!
惨然辞世
1942年5月中旬,备感寂寞和孤独、贫病交加的onmouseover="fnPostToLog('陈独秀',1);fnDoShowDlg('陈独秀');" onmouseleave="" style="BORDER-BOTTOM: #ff6600 2px dotted" name="HL_TAG">陈独秀终于卧病床褥。他是5月12日上午用蚕豆花泡水饮后半小时中毒的,再加上严重的高血压病,这次是数病并发。18日清晨,陈独秀觉得自己的身体不支,便把病情告诉儿子和与松年同在九中执教的北大同学会的何之瑜。松年与之瑜于是马上请邓仲纯到石墙院诊治。自此一直到病逝的八九天内,曾有好几位医生先后为陈独秀诊治过,邓仲纯更是不离左右。然而,风烛残年、病入膏肓的陈独秀自知行将就木,他垂危的生命形同一道残阳,正急剧坠落。5月25日黄昏,他把潘兰珍、陈松年等亲人叫到了床前。
陈独秀那清癯的脸已瘦削不堪,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长约寸许,双眼时闭时睁,嘴唇微微翕动,发出的声音是那么微弱。忽然间,他吃力地睁开眼睛,伤感的目光,在亲人们的脸上缓缓移过。
丈夫那忧郁的目光在妻子的圆脸上停留了片刻,他猛地伸出青筋暴突的干枯的手,用力握住了兰珍柔软圆实的手。
陈独秀和潘兰珍的相知相爱,不失为一桩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爱情童话。12年前,他们同在一座公寓“做客”。一两次偶然的谈话后,便有了少许的往来,以后,见面的次数日见频繁,感情的纽带也愈来愈紧了。
他喜爱她善良的心地、朴实的性格。而兰珍则敬佩独秀正直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以及妙趣横生的诙谐谈吐。也许是陈独秀身上的某种气质太富有磁力的吸引吧,情窦初开的潘兰珍,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只是在当时,她不识他政治身份之“庐山真面目”。直到1932年陈独秀被捕,兰珍才从报上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同床共枕的“先生丈夫”,竟是过去大名鼎鼎的共产党总书记。
自从陈独秀入狱后,身为上海英美烟草公司一名工人的潘兰珍,出于对陈独秀的爱慕,曾只身前往南京,无论是夏迎灼灼骄阳,还是冬顶漫天风雪,三天两头一趟一趟地去老虎桥,为身陷囹圄的丈夫送牢饭。那时,潘兰珍并不知道陈独秀是否还有生还希望,尽管国民党当局迫于国际国内的舆论,将陈独秀的徒刑由15年改判成了8年。
出狱后,夫妇俩一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妻子毫无怨言,只顾悉心照料丈夫,真可谓体贴入微。尤其是在初到江津的日子里,与陈独秀的上下四代人同住一室之际,由于兰珍的孝顺、勤恳,赢得了陈独秀一家老小的尊重和喜爱。松年一辈尊之为母,松年下辈呼她为二奶奶,陈独秀的母亲谢氏则叫她为二娘子。
此时,陈独秀哽咽着道出了肺腑之言:“兰珍,……我死,死后,你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必自立。记住,自主,自立……”一阵激动噎住了他满腹的千言万语。
“先生……”兰珍抚着丈夫的额头,一声悲怆的呼唤,便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陈独秀喘息着,蓦地,他那双目直对着房顶喟然长叹一声:“我的‘小学’、‘小学’,我只注到‘抛’字呵,可我,就要抛、抛它而去了……”一颗浑浊的老泪,从陈独秀的眼角慢慢滴下来。
从此以后,他便是不断的昏迷、呓语,呓语、昏迷……1942年5月27日晚9时40分,这位以创办《新青年》杂志首创“科学与民主”,领导五四运动以及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而闻名于世的“思想界明星”,就在那满目的凄凉中,无比惆怅地离开了他始终关注着、热爱着的人生,享年63岁。当时守在他病榻前的,只有妻子兰珍,儿子松年夫妇,孙女长玮、长玙,侄孙长文和北大学生会的何之瑜,以及前往探视的包惠僧等8人。
1942年6月1日,在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邓燮康家的茔地——康庄,隆起了一座背靠青山、面临长江的坟冢。一代英豪,就在这凄风冷雨中走完了他颇具争议的一生。1947年,根据陈独秀的遗愿,陈松年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安庆,与他的原配夫人合葬于市郊十里乡的叶家冲。石维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凄风苦雨,合葬,灵柩,运回,晚年,故乡,夫人,陈独秀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光阴荏苒,冬去春来,onmouseover="fnPostToLog('陈独秀',1);fnDoShowDlg('陈独秀');" onmouseleave="" style="BORDER-BOTTOM: #ff6600 2px dotted" name="HL_TAG">陈独秀在江津居然一晃呆到了第四个年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已经殃及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时局维艰,陈独秀和潘兰珍也时时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
这天早晨,“闻鸡伏案”的陈独秀下笔如有神,完成了《小学识字课本》“复体字”一章的大部分,他搁下笔,感觉肚里叽叽咕咕唱起“空城计”。走到厨房,他躬身揭开米坛盖,这才发现,空空如也的米坛里,只有一只舀米碗孤零零地躺在坛底。
潘兰珍坐在一边发怔,她已经去房主人家借过两次米了,旧账未清,怎好意思再添新债。巧妇难为无米炊啊!陈独秀这时叹了一口气,脸上挂起一丝苦笑,与妻子一时竟相对无语。
要不是有辱斯文、有伤大雅的话,陈独秀对眼前的一日三涨的物价,真要破口大骂了。此时,他的收入是微乎其微的,卖文为生是断乎不可能的了。好不容易才能登上一篇文章,也不过三四十元稿费。最令他暗暗叫苦的是,有好些报刊不愿或不敢为陈独秀的文章让出一席之地,尽管他的文章腾蛟起凤,文采斐然。比如陈独秀在江津写的谈国际形势与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在重庆的《大公报》登了第一天后便登不下去了。显然,该报纸是收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指令而有意不让陈独秀发表言论的。
虽然当时有不少朋友在经济上设法接济陈独秀,但这种接济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节约开支,陈独秀夫妇在石墙院亲耕农事,向农人们学着种起土豆来。油荤日益减少,偶尔能打一次牙祭也会叫夫妇俩高兴一番。有一次,相交颇深的老同盟会员、安徽老乡朱蕴山提着几只鸭子前来探望。当时,胃痛得在床上打滚的陈独秀,想起五代时入蜀的画家贯休,流落异地后也身无长物,一时颇显潦倒,联想起自己今日的窘困,怎不感慨万千!他从床上硬撑着坐起身,将自己之前的诗稍作修改,随即用毛笔誊抄好转赠朱蕴山这位挚友。诗云:“贯休入蜀睢瓶钵,山中多病生死微,岁晚家家足豚鸭,老馋独噬武荣碑。”
捧着陈独秀的赠诗,朱蕴山似触摸到老友穷且益坚的情怀。然而,此情此景又令朱蕴山黯然神伤,看到墙角边那残剩的几颗干瘪土豆,他禁不住喃喃地自语:“可怜呵可怜,仲甫竟然没有东西吃!”
可是鹤山坪一带不知内情的盗贼暗想,做过共产党大官的陈独秀必定有不少油水可捞。1940年一个仲夏之夜,这伙人打洞进屋盗走了陈独秀的十几件衣服和部分尚未出版的手稿。因为失去心爱的篆刻阳文“独秀山民”的四字印章和手稿,陈独秀直气得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他对潘兰珍说:“若印章和手稿能失而复得,我宁可被盗走全部财物,即使因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亦无所不愿……”
而此时,他真正尝到了“食不果腹”的滋味。一天,潘兰珍进屋,挨着丈夫坐了下来,怯怯地问道:“先生,你能不能从那笔钱中取出一点款子,就算借,以后归还好吗?”听到妻子似有发颤的声音,想必她是费了好大一番踌躇之后,才鼓足勇气向丈夫启齿的。
“你说什么?动那2万元吗?”陈独秀用愠怒的目光瞪着妻子。
“不能!决不能!”他一下子站起身来,像一支点燃了导线的爆竹,厉声嚷道:“他陈立夫只要不收回成命,我陈独秀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那钱,我们不能动用分文,哪怕冻死饿死……”说完“咚”的一声坐到床上。
原来,为了陈独秀那本《小学识字课本》的书名,陈独秀跟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各持己见,僵持不下。陈立夫以为“小学”二字不妥,硬要陈独秀更改书名后才准予出版。陈独秀却不同意,声称一个字也不能改。他强调说:“自汉代始即称文字学为小学,章太炎也以为小学之名不符,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何其繁琐也!”
由于二陈意见相左,陈独秀便将国民政府教育部预支给他的两万元稿酬,全部束之高阁,存入一中介人手中,不愿挪用一分一厘。
潘兰珍深知,丈夫为他研究的那些方块字发脾气,这可不是第一回了!早在南京探监时,她就听说丈夫曾经只为了争一个“父”字的输赢,与一位老先生像小孩子似的大大争吵了一通。这些在她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丈夫尚且如此认真,对这样刻板而又固执的人,她又怎能指望他去做那些被认为更违心的事呢?
陈独秀见妻子苦着脸默不作声,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儿。他心里明白,只要他稍作妥协,点一下他那“顽石”之头,开一下他那“顽石”之口,莫说结束这平日的清苦生活,就是养尊处优、安富尊荣乃至飞黄腾达,也是唾手可得的。可是,曾使用“顽石”两字做笔名而著文鼓吹革命、传播真理而闻名遐迩、饮誉中外的陈独秀,铮铮铁骨,一身正气,岂可不顾名节?
陈独秀想起三年前出南京监狱时,蒋介石就派亲信朱家骅来拉拢过他,希望他能组织一个与延安对着干的新共党,除许诺给予10万元活动经费外,还给出5个“国民参政会”名额相诱。在陈独秀冷冷的笑声中,朱家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被弄得下不了台。
之后,蒋介石又托人请陈独秀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陈当即予以痛斥:“想拿我装点门面,真是异想天开。”但蒋介石仍然不死心,继续一厢情愿地施展其手段拉拢陈独秀。一年前,蒋派他的得意门生和心腹戴笠与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带着水果、茅台等礼品,微服前来江津拜访陈独秀。当时,要不是同在江津的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高语罕看在学生面上,勉强引见,戴笠和胡宗南这两位国民党要人准吃闭门羹。在尴尬的会面中,陈独秀告说自己是“逃难入川,虽以国事萦怀,却不闻政治,不愿公开发表言论,引起喋喋不休之争”,使戴、胡二位大员此行一无所获,败兴而归。
陈独秀曾多次气愤地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国共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在江津期间,陈独秀既谢绝了胡适之邀他去美国做传记的盛情,也两次婉拒了托洛茨基请他去美国参加第四国际工作的“好意”……
如今,贫穷、艰难到饿肚子的地步,堂堂大丈夫居然不能养家糊口,这却是陈独秀料想不到的。过去说“长安居大不易”,怎会相信这荒村野舍也度日维艰呵!
惨然辞世
1942年5月中旬,备感寂寞和孤独、贫病交加的onmouseover="fnPostToLog('陈独秀',1);fnDoShowDlg('陈独秀');" onmouseleave="" style="BORDER-BOTTOM: #ff6600 2px dotted" name="HL_TAG">陈独秀终于卧病床褥。他是5月12日上午用蚕豆花泡水饮后半小时中毒的,再加上严重的高血压病,这次是数病并发。18日清晨,陈独秀觉得自己的身体不支,便把病情告诉儿子和与松年同在九中执教的北大同学会的何之瑜。松年与之瑜于是马上请邓仲纯到石墙院诊治。自此一直到病逝的八九天内,曾有好几位医生先后为陈独秀诊治过,邓仲纯更是不离左右。然而,风烛残年、病入膏肓的陈独秀自知行将就木,他垂危的生命形同一道残阳,正急剧坠落。5月25日黄昏,他把潘兰珍、陈松年等亲人叫到了床前。
陈独秀那清癯的脸已瘦削不堪,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长约寸许,双眼时闭时睁,嘴唇微微翕动,发出的声音是那么微弱。忽然间,他吃力地睁开眼睛,伤感的目光,在亲人们的脸上缓缓移过。
丈夫那忧郁的目光在妻子的圆脸上停留了片刻,他猛地伸出青筋暴突的干枯的手,用力握住了兰珍柔软圆实的手。
陈独秀和潘兰珍的相知相爱,不失为一桩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爱情童话。12年前,他们同在一座公寓“做客”。一两次偶然的谈话后,便有了少许的往来,以后,见面的次数日见频繁,感情的纽带也愈来愈紧了。
他喜爱她善良的心地、朴实的性格。而兰珍则敬佩独秀正直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以及妙趣横生的诙谐谈吐。也许是陈独秀身上的某种气质太富有磁力的吸引吧,情窦初开的潘兰珍,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只是在当时,她不识他政治身份之“庐山真面目”。直到1932年陈独秀被捕,兰珍才从报上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同床共枕的“先生丈夫”,竟是过去大名鼎鼎的共产党总书记。
自从陈独秀入狱后,身为上海英美烟草公司一名工人的潘兰珍,出于对陈独秀的爱慕,曾只身前往南京,无论是夏迎灼灼骄阳,还是冬顶漫天风雪,三天两头一趟一趟地去老虎桥,为身陷囹圄的丈夫送牢饭。那时,潘兰珍并不知道陈独秀是否还有生还希望,尽管国民党当局迫于国际国内的舆论,将陈独秀的徒刑由15年改判成了8年。
出狱后,夫妇俩一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妻子毫无怨言,只顾悉心照料丈夫,真可谓体贴入微。尤其是在初到江津的日子里,与陈独秀的上下四代人同住一室之际,由于兰珍的孝顺、勤恳,赢得了陈独秀一家老小的尊重和喜爱。松年一辈尊之为母,松年下辈呼她为二奶奶,陈独秀的母亲谢氏则叫她为二娘子。
此时,陈独秀哽咽着道出了肺腑之言:“兰珍,……我死,死后,你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必自立。记住,自主,自立……”一阵激动噎住了他满腹的千言万语。
“先生……”兰珍抚着丈夫的额头,一声悲怆的呼唤,便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陈独秀喘息着,蓦地,他那双目直对着房顶喟然长叹一声:“我的‘小学’、‘小学’,我只注到‘抛’字呵,可我,就要抛、抛它而去了……”一颗浑浊的老泪,从陈独秀的眼角慢慢滴下来。
从此以后,他便是不断的昏迷、呓语,呓语、昏迷……1942年5月27日晚9时40分,这位以创办《新青年》杂志首创“科学与民主”,领导五四运动以及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而闻名于世的“思想界明星”,就在那满目的凄凉中,无比惆怅地离开了他始终关注着、热爱着的人生,享年63岁。当时守在他病榻前的,只有妻子兰珍,儿子松年夫妇,孙女长玮、长玙,侄孙长文和北大学生会的何之瑜,以及前往探视的包惠僧等8人。
1942年6月1日,在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邓燮康家的茔地——康庄,隆起了一座背靠青山、面临长江的坟冢。一代英豪,就在这凄风冷雨中走完了他颇具争议的一生。1947年,根据陈独秀的遗愿,陈松年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安庆,与他的原配夫人合葬于市郊十里乡的叶家冲。石维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凄风苦雨,合葬,灵柩,运回,晚年,故乡,夫人,陈独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