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坚决阻止冲击农业 周恩来与文革时期的粮食问题(5)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重视节约用粮 反对粮食浪费
“文革”的整个十年中,缺粮的阴影始终在人们头上挥之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节约粮食自然成为粮食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毛泽东历来重视节约粮食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 [22] 。他还身体力行,带头节约粮食。
周恩来也高度重视节约粮食问题,他不但大力宣传节约粮食,还躬身实践。1967年10月28日,周恩来接见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代表,在谈到藏粮于民问题时,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节约粮食的思想。他说,丰收年景,一定要注意节约用粮。这是中国农民的老传统,劳动人民的传统,贫下中农的传统。他们有粮食的时候,会想到没有粮食的困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这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习惯,好的习惯。讲话严肃批评了红卫兵和青年学生中的浪费粮食现象。他举例说,北京去年接待1200万红卫兵就看出来了。大概到北京来的学生,大学生比中学生浪费,大城市学生比小城市学生浪费。他表扬农村学生有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夸奖他们“注意得很!剩下一点馒头屑子、一颗米粒都拾起来吃了”。 [7](pp.600~601)
为了抓紧节约粮食问题,1968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粮食部关于部分地区的生产队浪费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反映了一些地方浪费粮食的严重情况。如有的生产队和社员借庆丰收、办喜事、修房子、修戏台等种种名义,请客送礼、煮酒熬糖、集体会餐,大量地浪费粮食。浙江省平阳县有三个生产大队演旧戏,共办酒席218桌,开支现金12000多元,浪费粮食65500斤,在接受的礼物中,最大的一个年糕重120斤。江西省乐平县有三个村修戏台,共办酒席500桌,有4000多人参加;阳县一个区共造龙船102条,办酒席350桌;有个村集体修建房子,办酒席200桌,等等。不少生产队由于浪费粮食,由余变缺,社员生活安排不能落实;有的队收入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有的队国家征购任务不能完成。根据这种情况,国务院在批语中强调:目前农村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各级领导机关应当引起重视,应当教育干部和群众,时刻注意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丰收不忘歉收、增产不忘节约。这一点在丰收增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7](p.601)
1970年1月17日,国务院又转发了辽宁省革委会《关于开展节约粮食的通知》,要求各级严格控制粮食销量,反对铺张浪费,工业用粮要搞节约代用,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后来又在全国倡导了“顿抓一把米”(即每餐做饭前节省一把米)、粮菜混吃的节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74年3月22日,国务院在《关于认真做好1974年度粮食工作的通知》中再一次要求积极开展工业用粮的节约代用,强调要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精打细算过日子;强调节约粮食的问题一定要十分抓紧。1975年1月26日,国务院在《关于继续抓紧粮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要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补助粮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城镇售粮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年度末突击销售粮食的错误做法。 [7](pp.602、606、609)
周恩来自己在节约粮食方面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堪称楷模。他的“饮食简单清淡,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一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23] 。1967年4月,周恩来第二次去大寨时,和陈毅在社员家里,大口大口地吃玉米面烤饼和窝窝头,对自己吃剩下的半个窝窝头,还用手帕包起来,装在衣兜里,准备回去吃。 [24] 1973年6月初,周恩来陪外宾到西安。在西安宾馆,“每顿饭总理只吃两个菜,而且总是把自己动过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一颗饭粒也不剩” [25] 。周恩来节约粮食的举动感人至深,举不胜举。
由于周恩来及其由他主持的国务院一再倡导节约粮食,所以在全社会形成了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成为每位父母亲教会孩子的第一首古诗。当时的报刊舆论也经常宣传节约用粮。如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1972年第12期发表《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1973年第10期发表《丰收不忘储备,粮多坚持节约》、1975年第12期又发表了《丰收了也要注意节俭》等文章,宣传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在当年,“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直至周恩来逝世后,国务院仍在有关粮食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在丰收地区尤其要注意节约粮食。要向广大群众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坚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省吃俭用,杂以瓜菜,节约粮食,增加储备,备战备荒。从新粮收获开始,就要抓紧节约用粮,防止前吃后空,等等。 [7](p.61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每年人均节约粮食10斤,全国就可节约上百亿斤。相反如果每人浪费一点,损失的粮食也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文革”期间粮食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乱子,与周恩来力行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唐正芒,教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参引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3]《周恩来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34页。 [4]《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861页。[5]余秋里:《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6]杨少桥、赵发生:《周恩来与我国的粮食工作》,见《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7]商业部当代中国粮食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粮食工作史料》上卷,1989年内部发行本,第500页。[8]《人民日报》1970年6月17日,第4版。[9]《人民日报》1970年8月31日,第1版。[10]《人民日报》1971年1月21日,第4版。[11]《人民日报》1969年7月9日,第1版。 [12]程振声:《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稳定农村政策的努力》,《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13]《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1日,第1版。[14]《人民日报》1973年11月17日,第1版。 [15]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16]《人民日报》1975年2月27日,第1版。[17]《人民日报》1975年12月30日,第1版。 [18]《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19]杨少桥、赵发生:《周恩来与我国的粮食工作》,见《不尽的思念》第240页;《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第269~270页。 [20]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384页。 [21]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第501页。[2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23]钟修文主编《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究文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24]《人民日报》1977年1月4日,第1版。 [25]《音容在眼前 教诲刻心中》,《陕西日报》1977年1月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恩来,粮食,阻止,冲击,农业,文革时期
下一篇:宫女口述:慈禧在西逃时的一件罪恶事(3)||上一篇:坚决阻止冲击农业 周恩来与文革时期的粮食问题(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