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南宋古船今出水 是否有意推广"海上敦煌"?(图)

编辑:Jina 来源:南方都市报
 


昨天,南海I号沉井已经露出水面,这是否意味着南海I号出水了?南海I号出水后会遇到哪些保护难题?既然省文化厅副厅长已表态反对将南海I号称作“海上敦煌”,为何阳江市还在用这一提法?南海I号整体打捞被称为“史上最昂贵的打捞”,与她的价值相比,究竟值不值?对南海I号进行旅游开发,怎样与未来保护相适应?
这些问题在昨天的南海I号上水新闻发布会上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报实录阳江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冯桂雄,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阳江市旅游局局长丁锡丰等阳江当地官员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并邀请旅加中国历史研究学者陶短房逐一点评。
央视直播的打捞部分,属于打捞计划方案的前期准备……它(“南海I号”)还是在水下,还是一个调试的工作。

  ―――冯桂雄答记者问

  我们要借助“南海I号”的成功出水,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打造成粤西地区的旅游经济的龙头。

  ―――冯绍文答记者问

  相信阳江市有能力提供这笔资金,也有省里面的支持。对于文化的保护,还需要文化厅的支持。我们的保护,还需要得到专家的大力支持。我们会争取。

  ―――冯绍文答记者问

  -疑问一

  沉井为何提前一日露顶?

  记者:央视21日的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南海I号”的沉井出水,原定于22日将“南海I号”打捞,为何提前一日呢?

  冯桂雄:央视直播的打捞部分,属于打捞计划方案的前期准备。这是为了保证“南海I号”在22日出水万无一失。

  记者:从央视、广东电视台的画面可以清楚看到,“南海I号”的沉井已经露出水面1米多,是否所谓“打捞前提准备”,就是将“南海I号”打捞出水后,再重新放回原地?还是放在全潜驳上去了?“南海I号”现在到底在什么位置,是海底,还是放在船上?属于什么样的状态?

  冯桂雄:它(“南海I号”)还是在水下,还是一个调试的工作。具体在什么位置,我就不大清楚了。

  陈芝岳:这次会议本来安排打捞局、文化厅、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参加记者招待会,由于现场打捞工作紧张进行,相关人员工作繁忙,无法出席。这些关键的同志都在海上,没有办法当场解答,这的确是个遗憾。对于今日“南海I号”出水的问题,打捞局、文化厅、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再详细向各位记者通报。

  记者:在今年年初打捞刚开始时,对外公布出水的时间是今年7月,为何出水时间一再推迟,但又推迟了半年?

  冯绍文:“南海I号”整体打捞计划是世界上首创水下考古项目,中国没有过,世界上也没有过。“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出台,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并经过相关专家反复研究,但由于海上操作,受天气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打捞和考古的难度非常大。

  陶短房点评:

  考古是一项严谨、复杂的科学探索活动,来不得半点随意和轻率。上世纪70年代末,在离阳江不远的台湾海峡牛山岛,中国曾进行过“阿波丸”号沉船打捞,有关方面进行了长达3年3个月零4天的细致工作才完成“前期打捞”,而整体打捞至今仍处于探讨阶段。

  倘1987年立项、1989年确认打捞的“南海I号”直到整体出水前一天仍在进行“前期打捞一部分”的工作,若情况属实,则有关方面事先渲染的、耗资庞大的前期准备,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倘并非如此,而只是为了吸引媒体和各界关注,让本已被炒得火热的油锅上再加一把盐,这样的做法个人并不认同。

  -疑问二

  是否有意推广“海上敦煌”?

  记者:现在进入阳江境内后,手机都会收到一条短信,上面写,“海上敦煌在阳江”,但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曾经公开反驳过南海I号与敦煌没有可比性。阳江市政府是不是有意推广“海上敦煌”的概念呢?

  冯桂雄:“海上敦煌”这个概念的用意非常好,但这种概念是否准确呢?只有在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南海I号”与敦煌相比,证明“南海I号”具有文化价值。而且“海上敦煌”的说法比较形象。

  记者:这次“南海I号”的考古挖掘,与当地旅游经济是什么样关系?是“考古”重要,还是“旅游”重要?

  冯绍文:旅游是文化的通道,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要借助“南海I号”的成功出水,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打造成粤西地区旅游经济的龙头。而且,随着“南海I号”考古挖掘的深入,也将出现更多的旅游亮点。

  陶短房点评:

  敦煌莫高窟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宝库,不仅因其文物丰富、艺术价值惊人,还在于许多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许多发现如敦煌曲子词等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或艺术界的重大空白,将这些称作国宝、将敦煌称作宝库是当之无愧的。

  “南海I号”固然有其作为宋元远洋商船的古船学、海上交通和海上航海史学考古价值,其所载货物也是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景况的见证和宝贵文物,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商船,“南海I号”不过是宋元成千上万普通商船中的一艘;作为货物,也只是批量生产、批量出口的普通日用品中的一部分(这从早先出水的一批几乎一模一样的瓷瓶中可以清楚看出)。

  政府官员并非考古专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不足怪,但作为门外汉,在上级领导已经阻止的前提下,将一艘古船命名为“海上敦煌”,将船上的货物称为国宝,且广而告之,唯恐知道的人不多,就很难让人不产生别的联想―――他们所关注的“形象化”,究竟是“南海I号”的形象,还是地方的旅游形象?

  -疑问三

  巨额保护资金能否到位?

  记者:“南海I号”出水以后,考古挖掘工作将持续5到8年?

  冯绍文:从前几年的考古发现,估算船上的文物大概6万到8万件。这艘沉船整体进入水晶宫以后,什么时候会开始挖掘?挖掘到什么程度?几年才能把它挖掘完?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也许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问题,现在只是一个未知数。

  记者:对于“南海I号”出水后进行长远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是当地政府、还是省里,或者其他途径?现在有无设立专项保护经费,有没有预算?

  冯绍文:相信阳江市有能力提供这笔资金,也有省里面的支持。对于文化的保护,还需要文化厅的支持。我们的保护,还需要得到专家的大力支持。我们会争取。

  对于“南海I号”的保护,涉及几个新的课题,其中一个主要的课题是对目前古船自身保护。“南海I号”沉在海里800多年,整体基本保存完整,但对于这种保护,国内尚未有成功的先例,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方案。第二个,古船从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变化。第三个,对船上各种瓷器的保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再请专家拿出方案,逐步开展保护。

  记者:当“南海I号”入住“水晶宫”以后将注入海水,但中山大学对水环境的测试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贸然注入海水,“南海I号”会受到哪些影响?

  冯绍文:“南海I号”离开海水以后,进入“水晶宫”进行保护,我们当时提出的方案是模拟原始环境。进入水晶宫后,将封堵南侧幕墙,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们会用原始的海水进行补给,“南海I号”周围还有原始淤泥保护。在这段时间里,这种保护方式还是得当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敦煌,南宋,出水,海上,有意,推广,古船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目睹暴行 魏特琳自杀||上一篇:蒋介石最后的“黑色密令”解密 亲笔添上宋庆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