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5日,中共政协筹备会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毛泽东致辞。最后他呼了三个口号。其中一个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但后来,中国的国名却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二字被去掉了,这中间还有一段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争议
在中共政协筹委会组织条例中,曾提到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在历时五天的会议中,没有人对国名提出不同看法。直到最后一天讨论最后一份文件时,张奚若提出质疑。
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从下面的解释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的国家。
黄炎培和会议主席张志让二人的意见则被整理成书面报告,打印了三十份,抄送新政协筹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各组长:
中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他们认为,民主和共和无并列之必要。汉语使用的共和国一词纯系翻译西文列坡勃立克,这个词与共和二字在中国经典上的原意并无关系。西文一字当初并非不可译为民主国。因为西文的德谟克拉西与列坡勃立克的字面含义原无根本区别。不过前者指民主的政治体制,而后者指民主的国家。
这个意见与张奚若先生的意见大同小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的发明权属于谁
据2007年第3期《党的文献》刊登的潘焕昭的文章记载,董必武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谈及国家名称时又提到:过去许多人撰文或演讲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黄炎培、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张奚若则以为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还有论者说,1949年6月,为了确定国家的名称,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会上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与会的张治中表示了不同意见:“‘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听了觉得有道理,建议大家采纳。
有些论者借此认定是民主人士提出了国名。然而,从上述事实看,中共领导人提出并使用这一国名的时间显然早于他们。民主人士只是就已有的、出现频率较高的国家名称作了比较和选择,并得到了政协会议的认可。
也就是说,对于国家名称,中共领导人心里早有了大致的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由于需要经过民主讨论,这件大事才没有确定下来,而是提交政协会议讨论。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才真正完成了新中国国名确认的法律程序。
国家名称为何没有“民主”二字
“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共和国”一度几乎替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争论的关键就在于要不要加入“民主”一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名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