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天安门历史沿革

编辑:汀滢 来源:新闻午报
 

天安门城楼最初叫“承天门”

天安门城楼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已经落成,当时叫“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是一座三层楼的五洞牌坊式建筑。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宫的正门,它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楼阁部分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尤其是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还施以彩画装饰,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有了它的装饰,在白色金水桥的衬托下,天安门城楼各部分轮廓分明,显得更加富贵堂皇。

蒯祥是北京宫殿的木工负责人,天安门城楼的木工就是由他完成的。他是今天苏州吴县人,木工手艺出自家传。他的父亲蒯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工,到青年时代,蒯祥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准,由于技艺精湛,他得到了朱棣的欣赏和信任,把他召到宫廷里成为“御用木匠”。据记载,故宫建成后,蒯祥就被朱棣提拔为工部的官员。想来是当朱棣亲眼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气势,由此更加认可了他的能力。

据说,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石匠陆祥雕造的。陆祥是来自南方的石匠,其籍贯已经难以确定了,早在朱元璋营建南京时,他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石匠了。朱棣营建北京宫殿,专门把他征调到了北京,由他来掌管北京宫殿、坛庙的石活,因此,今天北京的一些明代遗址中的石活大多是在陆祥的主持和参与下完成的。从故宫中的一些白石勾栏尤其是金水桥的雕刻工艺来看,陆祥的手艺也是出神入化的。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以汉白玉为材料筑就的“金水桥”宛如朵朵白云,围绕、烘托着天安门,使得整个紫禁城似乎高悬在空中一样,在以黄、红为主调的色彩组合下,中华文明堂皇和浩然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或许就是走上“金水桥”的那一刻,泱泱大国皇帝的尊荣感和责任感就在朱棣心目中无比鲜明地树立起来。

链接 天安门广场简史

天安门在北京市区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洽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城楼60根巨柱林立,方砖铺地,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斗拱、梁枋上雕绘传统的金龙彩画和吉祥图案。

明、清时,天安门是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所谓“颁诏”,就是通过各种复杂仪式,颁布皇帝的重要文告。当时天安门的前面是面积为11公顷的“T”形广场,东、西、南三面有券门和红色的围墙,围成一片禁地。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在这里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原有建筑,对广场进行了扩建;东边建成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西边建成人民大会堂,中间耸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扩建后的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改革开放以后,天安门广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全世界和全国各地的人们,天安门城楼也于1988年首次对游人开放。

解放后,北京市先后对广场进行了至少8次扩建、改建和局部改造,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

1949年为迎接开国大典,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清理改造,开辟了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

1952年,拆除了阻碍交通的旧建筑,使长安街畅通无阻。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天安门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并于1959年1—9月实施。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1976—1977年,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同时拆除中华门、棋盘街,并将广场扩建至40万平方米,也就是现在的广场规模。

1999年为迎接50年大庆,中央和北京市再次决定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照明改造是天安门广场改造工程的重头戏。

2001年8月,新的钢结构国徽代替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悬挂了近半个世纪的木制国徽,这也是人民大会堂首次更换国徽。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天安门,历史沿革
下一篇: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为军事统帅 (3)||上一篇:姿容秀丽的女神王夫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