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历史上的嫉妒事件

编辑:Jina 来源:中国国学网
 
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圣经》中也明确把嫉妒列为七宗罪之一。今天就来讲讲历史上著名的“嫉妒”事件。 
   首先让专家的分析来开个头(这是心理学书上找来的): 
   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有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嫉妒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产生,是指向一定对象的。或者说,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都会产生嫉妒,某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只会羡慕而不会嫉妒。 
   人的嫉妒在什么范围内才会产生,是指向哪些对象?一般地说,地位相差不大,互相了解,又在同一单位从事同一种工作并且属同辈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嫉妒。这是由于他们在利害关系上有着某种联系,彼此都是竞争的直接对手。例如,张三和李四年龄相差无几,都是同单位的同级同事,倘若张三近年来做出些成绩,就容易引起李四的嫉妒,因为他俩都是彼此升迁的直接对手,越向上升迁,“僧多粥少”的情况越突出,张三的成绩则意味着李四想升迁的愿望将永远是场难圆的梦。我们常说“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其它不多说,看事件吧,其实很多大家都很熟,我也只是整理翻译罢了,怪只怪这年头有些话不能直说,正所谓:说不得! 
  事件一:吕后的人彘 代表人群:后宫群体 
   基本上混在后宫是挺不得已、难度也挺高的一项事业,搁在今天叫做吃青春饭,还是竞争上岗!危险系数也不亚于将士儿郎上战场。历史上主动投身于这项事业的美女不是没有,但实在不多,多得是成为父母兄弟包括父母官手中踏脚板的。 
   戚夫人长得漂亮,能歌善舞,这就很能让别人妒忌了;还做了人家的小老婆,偏偏大老婆已经人老珠黄不得宠,出身也不过小门小户既没高修养也没厚靠山,跟老公患难夫妻多年,临了又杀出个小的,有点嫉妒心理很正常。这还没到临界点,戚夫人的如意太如了刘邦的意,乖乖的,这下是夺嫡了,偏还没夺成!吕后的小宇宙爆发了!总之吕后的嫉妒不大见得是对刘邦还有什么感情,而是一种地位被威胁下的产物。 
   人彘的确是挺惨无人道的,戚夫人好好一个美人儿硬把惠帝都吓成那样。不过更没天理的是吕后这样不算犯罪,因为人家占着宗法的理!后宫就归她管(天下也是,不过名义上还不是),搁在今天,泼个第三者硫酸那也是犯罪啊! 
   吕后的这项发明创造后世没有效仿者,不过衣钵传人还是不少的,比如“骨醉”的武后、砍手的李风娘、“堕胎药”的万贞儿,这几个还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模,剩下的多的是吹吹枕边风、借把小刀的,比如去年那本《金枝》。 
   
  事件二:张敞画眉 代表人群:同事之间 
  出了后宫,当然就得讲讲朝堂,你看当官的那几个,人五人六的模样,背过头去捅捅刀子、进进谗言那是不在话下!要不笑里藏刀和口蜜腹剑这两个成语的始作俑者咋都是奸臣呢?(人奸臣是随便当的?不是大官,史书上的奸佞传根本进不去)。为啥?跟后宫一个道理,官职就那么几个,不把你拉下来,我怎么上去?那啥,你干的出色,nnd,不想活了!就这么滴,小宇宙又爆发了。 
  “张敞画眉”么是形容闺房之乐的,但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呢?还是因为妒忌,汉宣帝在位时,任命毛遂自荐的张敞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官当的大了,就有人嫉妒了。于是皇帝接到报告说张敞作为一个大臣有失国家体面,主要罪状有两条“为妻画眉”和“走马章台”。“为妻画眉”很好理解,给老婆画画眉毛。古代没有专业美容师,估计张敞的手艺比较好,所以亲自给老婆化妆。“走马章台”就比较严重一点。章台是当时首都的红灯区。张敞同志身为首都市长,居然在下朝之后别处不走,偏要到红灯区路过,则其腐败的可能性不言而喻。张敞同志回答皇帝的是“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汉宣帝是个明白人又是民间待过的,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估计张敞的那几个告密的同事也挺郁闷,“他居然没事”,官位没腾出来!不过这种事情整体成功率才还是高的,后世的袁崇焕都让人给活吃了,再接再厉!再接再厉! 


  事件三:曹操鸡肋 代表人群:老板与员工 
  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来讲万不可表现的比老板聪明,有些领导往往容不下强者。有的领导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如果下属超过自己就不能容忍。似乎下属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嫉贤妒能是一些人的社会通病。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这个人的确是聪明,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但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世子之事,更是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终于借口“鸡肋”影响军心,将他一举拿下!这里边当然也有杨修自作孽不可活的成分,但是老曹的嫉妒心和小宇宙,也不可小觑阿!
宋太祖赵匡胤--向上司看齐
作者:任浩之 

如果不是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赵匡胤一定不会成为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者。在政局不稳、新主年幼的情况下,这位手握重兵的职业军人通过一场并不残酷的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岁月里结束了乱世割据的局面,将大半个中国重新归于一统。 

  由于得到皇位的过程不算血腥,即位后的表现又基本令人满意,所以后世人对赵匡胤的印象并不差。但也有人对他首先平定南方的政策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如果赵匡胤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军队首先向北进军,夺回失去已久的幽云十六州,此后的宋朝可能不会陷入一种国富军弱的境地。但如果从赵匡胤的角度看来,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确实是更明智的选择。南方的小国们虽然在大军面前不堪一击,但却占据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将它们收入囊中之后,宋朝就拥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这对于稳定一个新生政权至关重要。 

  赵匡胤的温和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性格各异的历代开国皇帝中,他算是人格相对宽厚和健全的一位。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君主,他对读书人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许是他对别人长处的一种天然的尊敬,也许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冷静的决策,总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当人们回望这段富足而繁华的历史时,不应忘记正是赵匡胤为它奠定了基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嫉妒,事件,历史上
下一篇: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沈阳度过燃情岁月||上一篇:晋国的源头在乡宁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