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古岩村石佛岭古道蹄窝
京西古道因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遐迩闻名;其中石佛岭段因状似古栈道,且有蹄窝和碑刻而堪称“经典”;东邻永定河、西靠石佛岭的古村东石古岩,又因古道穿村过、村内店铺多而誉称“古道明珠”。石佛岭西侧还有一个西石古岩村,当地人称之为小石古岩,现两村均设有929路车站。有意思的是,石古岩村名中的“岩”字,是京西山区人们对悬崖峭壁的一种简称,音nié(苶)而非yán(盐)。
石佛岭又名石窟山,明《宛署杂记》称其“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即永定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堂。”在此修行的高僧明安禅师率弟子募化四方,劝人行善修路。上至朝廷司礼监太监,下至当地官员、百姓积极响应,纷纷出钱或出力,于明万历六年,将这段险路拓成坦途。为表彰众人修路功德,在一面崖壁上镌刻连体四碑,记录修路之事和施善芳名。其中一碑之碑额刻的是三尊佛像,石佛岭及其该段古道由此得名。
东石古岩村一带因地势险要,早在汉代时已有军人驻防,村东永定河对岸“对过岩”山顶上至今保存着汉代烽火台遗基,还出土过箭镞、铁剑等兵器;明代又在此设黑石崖口。村落建于石佛岭东一面山坡上,京西古道主干线西山大路北道自东向西、自下而上穿村而过。一条小山沟与古道相伴,有石砌小拱桥连接南北。村子不大,只有50多户、110余人口,村民多为张姓。相传有张姓兄弟二人从别处迁来并陆续发展成村。他们在山坡上修梯田、栽果树,在古道旁建酒馆,开店铺,过着农、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子。如今,乘929路公交车,在东石古岩站下车,往西北方向走十数米便可见到一面“京西古道”大型浮雕墙,再前行几米,由写有“东石古岩村”的影壁墙后面穿过铁路隧洞,一个古朴气息浓郁的古山村,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地出现在眼前。街道虽经“硬化”改造,但仍有磨光的古道铺路石不甘埋没而出露。缓缓上行,迎面立着一块高大的文化牌,上面绘着石佛岭古道和东石古岩村的缩写。沟南一大片青砖灰瓦、有多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古民居建筑,即村民所说的南院。一座石砌小古桥,北头是古街道,南头是一个广亮大门,可以想像当年客商、驮队出出入入的繁忙景象。沟北古道旁也有几处留有“门面房”遗迹的古宅院,即“北院”和“下店”。南、北两院和下店,在未通铁路前,供过往客商歇脚、购物,生意红火,连同整个东石古岩村有如“古道驿站”。有一株茂盛的古树从南院一处老宅中冒出,其地面直径有一米多,不知几百年才能长得如此巨大,寿星般地俯视着古村落的发展变化。
如果由村西上口往西北方向,走过清同治年间修筑的桥子沟古桥,可见到路外边一处酒铺遗址。再往前即保存完好的石佛岭古道。路面由片石铺成,早被踏磨得光滑闪亮,路宽有三四米,路的外沿有二三尺高的拦墙,墙外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崖下是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站在路旁往下看,令人目眩。从脚下的古道往北,依次为门板铁路、109国道辅线、永定河故道、丰沙线铁路,形成了一幅古今立体交通图,浓缩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你会感到你是在时空隧道中穿行,在交通博物馆中散步。这里还需要经过在石灰岩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石门”古道。光滑的岩石上有一个个凹深的大蹄窝。这里是一个风口,顺着永定河河谷西来的风直灌而来。据老人们讲,这里冬天刮风时,能把人和牲口掀到崖下,或者能把人冻死,曾流传着一句民谣:“天下十三省,冷不过石佛岭”。因此才有了路边那个小酒铺,供过往客商饮酒御寒。
由修路摩崖碑下缓缓下行,铁路外即西石古岩。此村成村稍晚,现已经与王平中学和色树坟村连为一片。解放后,有一些沧州人来此居住,并带来了河北南皮、沧县一带的“落子”(又称风秧歌)并传承至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古道,驿站,石古岩古道 驿站 石古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