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来历,华源文物公司只知道是淅川窖藏,详细情况不了解。后来我见到李玉山,他告知东西是农民从水里捞出的。他还讲,农民当时还捞出一枚铁质斧头和一件铁炉箅。”杨爱玲道。
杨爱玲分析:“窖藏一般埋藏较浅,人们挖河道时会挖到。只有沉船物品才可能淤埋得那么深。据《淅川县简志》记载,淅川县老城西门外临丹江古河道,原为古代码头,码头为南北商船聚会之地。发现器物时盘碗都是成摞在淤沙中埋着,并且有很多,因此推测瓷器为沉船所出。铁斧头和铁炉箅的发现很重要,铁斧头可能是航行时砍缆绳所用。铁炉箅证明了人们远航中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它们再度佐证沉船的可能性。”
杨爱玲在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卷》时,仍然沿用“沉船瓷器”的说法,坚持认为“推测为古代沉船之物很可信”。
如果是沉船,淅川县文化局是否还留存别的遗物呢?
“没啥东西。斧头和铁炉箅农民后来又扔到江里去了,我们也没能找到。”李玉山告诉记者。
那么,淅川是否曾发现别的沉船遗物呢?李玉山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沉船遗物”一向是激动人心的话题。专家认为仅南中国海就有数千艘沉船,英国人迈克尔·哈彻1985年在南中国海打捞出一艘1752年沉没的商船,装有25万件中国古瓷和金银物品,文物最终交易额高达2000万美元。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一家公司在台山川山群岛外发现一艘沉船,沉船遗物包括宋元时期200多件瓷器,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外销陶瓷具有重要意义。
如不毁损沉没,这艘船会开往何处?“可能是逆水而上,往西安方向运送的。也可能是顺流而下,到汉口去的。”杨爱玲分析说。虽然可能存在的沉船痕迹无存,但古时丹江航运的繁荣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为汉水最长的支流,先注入汉水,再汇入长江,是历史上我国南北大通道之一。自丹江及其支流逆水而上可达秦川,顺流而下可抵荆襄达武汉再到吴地,淅川因此成为连接东南与西北诸省的重要商业通道,淅川荆紫关也因此成为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商业重镇。战国时期,丹江就已开始通航。到了唐代,成为东南江汉平原一带唯一沟通京城长安的水上通道。明清时期,丹江水运达到高峰。明清时期,淅川荆紫关作为丹江上的大码头,每天来往船只三四百艘,载重两三千公斤的大船在河道中航行自如。来自东南沿海的日用品和秦岭、伏牛山的土特产,在此装卸并转运到豫陕鄂等地。丹江水运量大价廉,商人们往往会选它进行大宗货品长途贩运。瓷器又是易碎品,水运较为合适。来自河南内乡窑的这批瓷器沿丹江水运,向上可至西安,再经由西安运往西北各地。或者向下运往汉口,都是一路畅行。
再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内乡县与淅川县为邻,内乡窑窑址距淅川丹江古码头很近,利用丹江水运,运输便利。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瓷,河道,神秘,丹江青瓷 河道 神秘 丹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