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遗址的发掘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发掘时国家文物局领导就强调,所有的东西都要拉回来。
根据简牍记载,悬泉曾是汉代边疆的重要驿站,经常接待来往西域的朝廷官员、使者和重要客人,但不接待过往私人。据简上记载,丝绸之路繁荣时,一次接待于阗王,其从者多达1600人,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接待乌孙国公主的规格也相当高,简上记载有地毯等贵重东西。
何双全说,从悬泉简可以看出,随着汉朝势力的扩大,过往敦煌的主要有6种人: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宾客,汉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公务人员,归义的羌人,官家的奴婢,由朝廷统一收集和安置的内地流民、刑徒(即流放的罪犯,送往敦煌“劳改”)。
专家们通过两枚汉简的记载,解开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和沿途驿站的设置之谜。这两枚汉简是1974年额济纳破城子简和1990年敦煌悬泉置简,记载了西汉中晚期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的驿站里程,专家们把这两枚汉简定名为《驿置道里簿》。
“这条道路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西域、西亚的交通大动脉,也就是‘丝绸之路’。”考古学家、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说。初世宾是破城子《驿置道里簿》的发掘者,他对悬泉遗址出土的《驿置道里簿》整理分析后,最终勾勒出了西汉时丝绸路主干道的走向。“我们可以确认西汉时期从长安出发到甘肃敦煌一带的驿站里程,也基本上弄清楚了沿线驿站的分布情况。”
“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后,从泾川一带过泾河,再经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等地县,到达固原(高平),绕开六盘山,然后经今天的景泰芦阳一带,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一路前行。”按照汉简记载的里程在地图上描画,专家们发现画出的丝路主干道竟然是一条直线。“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为了修建这条大道所做的精密设计和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初世宾说,这条道路分为高平道(长安—固原—芦阳)、河西道(芦阳—武威—敦煌)两段,它的开通与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用兵河西有密切的关系。
悬泉汉简还有关于“天马”的记载,简牍显示,在悬泉置中有大量“天马”存在,而且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当时的西汉政府多次从敦煌抽调“天马”,或者往长安,或者到天水等地,这说明当时天马为人们非常看重,这也是除《汉书》外,汉简中首次见到有关“天马”的记载。
另外,悬泉出土的汉简还记录了2000多年前发生的沙尘暴。一枚西汉简上记录了一件“遗车失马”事件,其中部分内容提及一种灾害性天气,正是当今广受全球瞩目的沙尘暴天气。
何双全说,这枚汉简是一件官方处理事件的文书,上面详细写了某官府派一人去执行公务,并配备有一车一马,后该人中途归返,向上级禀告说他在路过敦煌地区时突然遇到很强的沙尘暴,大风和沙土刮坏了车,还使马匹受惊跑丢,该人也受伤,只得步行返回。“可见,沙尘暴古已有之。不知为何,类似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汉书》等重要历史文献都没有记载。”此次发现载有沙尘暴的汉简,成了我国可以证实沙尘暴历史的珍贵文物。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朝政府曾考虑从罗布泊开凿人工河至敦煌,用来运粮到新疆。何双全说:“敦煌汉简和悬泉汉简对开凿运河到新疆罗布泊也有零星记载和反映,至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件事。”悬泉汉简简文说:开漕运士卒多少人到悬泉置,到敦煌塞外筑渠,要求接待。何双全认为从内地派士兵到敦煌塞外筑漕运渠,应该是指开凿运河的事。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交通图,甘肃,出土,丝路,遗址,解密,汉简交通图 甘肃 出土 丝路 遗址 解密 汉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