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早期留下来的方塔保留下来的非常少,这些方形琉璃塔对研究北宋早期砖、石建筑结构具有重要的标本作用。
三彩琉璃舍利函,高46.5厘米,边座宽28.5厘米,方形,外面四角塑有莲花纹饰的角柱和蹲狮,四壁塑有封闭的假门,门两侧塑天王,上部及左右饰满莲花图案,顶部可拆开,顶盖四角饰有展翅飞翔的蝴蝶,生动逼真。
三彩琉璃塔和舍利函彩釉浓厚,釉色晶亮,它们继承了唐三彩的成就,着釉更细致多变,富丽清新。
铜钱以宋代最多,另有汉代、唐代、后周、南唐钱币。
玻璃器物有壶形、鼎形、瓶形、椭圆形卵状物、宝莲形物和鸟形物。椭圆形卵状物和宝莲形物,皆胎薄如纸而密封。鸟形物昂头翘尾,两翅各穿一个琉璃环。玻璃器的颜色分为白色和淡绿色,晶莹透亮,制作精巧。这些玻璃器说明北宋时玻璃制作技术已十分高超。专家认为,在1000多年前,化学工艺能达到这样水平,反映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文物中的三彩琉璃方塔和三彩舍利函在河南博物院常年展出,即便现在河南博物院在维修,很多文物暂不示人,但出土于法海寺的这两件宝贝仍然展出。关于它们,有两段明晰的说明:
三彩舍利匣——佛舍利绚烂归处
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基座按照砖石结构的叠涩须弥座制成,束腰四壁的中部各有一个尖拱形的镂孔,镂孔两侧有对称的麒麟和莲花。匣身为直口中空方形,四壁中部设假门,四周塑天王、蹲狮,并贴团花和截印花纹。匣身和顶盖内壁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题记。
这件舍利匣采用堆塑、贴花、刻线等工艺塑形,使人物、莲花、麒麟等的形象栩栩如生。釉色晶莹剔透,制作工艺精湛、华美艳丽。
三彩舍利塔——七层宝塔耸入天
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宫出土这件三彩塔按照北宋时期砖石结构的方塔实物制成,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叠涩须弥座,塔上饰宝塔、伏鹿、仰莲、宝莲、麒麟、天王、力士等图案。一层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坐佛。二层檐下置“咸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记施主仇训”匾额。此器形体高大,造型规整,比例匀称,通体施红、绿、白三彩釉,富丽清新,光彩夺目。
北宋早期的方塔保存下来的较少,这件塔酷似法海寺方形石塔,使其在研究上具备了标本价值。
这无疑是对法海寺文物的极高评价。
地宫壁画生动地展示了佛家大法
实际上,打开法海寺地宫,除了这些器物外,地宫自身及每一个部分都极具考古价值。
“在地宫内壁,饰阴线刻画四幅,皆完整无缺,画面四边刻有图案花边,雕刻纤细如缕,颇有‘高古游丝’之妙。还有释迦画像、四十二臂观音画像、文殊菩萨画像、普贤菩萨画像、龙王画像。另外还有8幅塔身画像残片拓本,包括四面六臂观音画像、佛塔画像、舞乐图、摩顶图、化城品与火宅画像,画中线刻人物,形神兼备,佛魔分明;彩带、浮云、海水、飞天、车马、城池、豪宅等景象万千,皆极尽豪华富丽之能事,充分展示了画师匠心靡费的艺术构思与刻工精巧的雕刻技艺,是石塔的宝贵遗存之一,为研究北宋佛教建筑、乐舞、美术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新密文史专家魏殿臣先生说。
1983年,魏殿臣及省市文物人员对新密玉石塔遗存文物进行了调查,对残石上的经文与线刻画像进行了传拓:
计妙法莲花经文共131纸、3万余字,画像共17纸,卷草花边共6纸,施主姓名共4纸,构件纹饰共5纸。另有明代《重修法海寺》残碑及少林寺《赠密邑法海寺住持上人宝藏重修废寺落成序》碑刻,还有地宫石函四壁线刻经变故事及盖内面所刻施主姓名纪年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佛家,大法,托出佛家 大法 托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