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5000年前徐州先民咋生活 探梁王城考古现场(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日报
 

 
网坠
 

 
黑陶
 
成年人腰椎都有骨质增生

    从先民的骨骼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考古队员朱晓汀指着一处夫妻合葬墓说:“他们每节腰椎两端,边缘都有一圈突起,这是骨质增生的痕迹,男性的腰椎还有一个骨刺。这些墓葬里每个成年人都有腰椎骨质增生,很多人生前已经不能弯腰。”

    她解释说,这表明他们经常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腰部负荷较大,因此容易病变。此外,他们的牙齿磨损也比较厉害,很多人40岁时牙槽已经磨平,这说明他们的食物不精细。由此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从骨骼分析,这些人多数身高在1.6—1.7米,去世时年龄基本在40—50岁之间,活过50岁的在他们当中就是长寿者了。

    据此能够推断大汶口人生活悲惨吗?答案是否定的。墓坑中的人骨骼完整,没有非正常死亡,这表明当时生活和平,没什么战争。在这片地层之上,发现了38座西周墓,虽然骨骼病变少,但是断头、断脚等非正常死亡的多,武器成为重要的随葬品,表明这片土地不再和平。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一些战乱年代,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与5000年前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梁王城的大汶口人并不短寿。

    遗址上有9座孩子的墓葬,当时孩子的存活率不高,更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当时近20%的墓葬里是未成年人。这片墓地里最悲情的是一座母子合葬墓,孩子躺在母亲的左侧,母亲左手盖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慈爱深情。母亲的年龄30岁左右,孩子死时还是一个婴儿,母子俩的死因很可能是难产。

    渔猎纺织还原当年生活场景

    通过大量出土文物,来自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原丰大致还原了大汶口人的生活场景。

    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打制精细但磨损严重的石镰、石锛等农具,表明这里有较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有迹象表明,水稻和粟是重要的农作物。石镰的长度还不及一只手掌,收割效率不会高。

    另外,网坠被大量发现,这种物品现在当地仍有使用。网坠为陶制,大的如鸡蛋,小的像五号电池,把它系在网上,可以加速鱼网下沉,以便捕到更多鱼。遗址上发现大量的白色丽蚌壳和螺蛳壳,生活区和墓葬里也常常发现鱼骨和鱼刺,这说明当地水系发达,水产品充足。獐牙、鹿角等动物骨骼大量被发现,表明狩猎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与此同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养猪和狗,而猪是财富的象征,当时流行用猪下颌骨随葬。

    当时陶器的工艺水平很高,薄胎的黑陶光亮细腻,几乎不输于现代工艺。而纺线用的石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大量出土,表明这里已经有了纺织业,全国各地的大汶口文化考古表明,当时男耕女织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至于居住,当时的房子并不是盖在地面上的,而是向地下挖半米深,这样可以使木骨泥墙更加稳固,房屋多数门朝南,炉灶靠北墙,大小在一二十平方米之间,可以住一家人。

    梁王城城主是谁仍是谜

    考古工地所在的地方,当地老百姓称作“金銮殿”,从大汶口时期开始,一直有人类活动。“金銮殿”面积3万平方米,虽然地处梁王城边缘,但却发现了3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排水设施。在出土文物中有宫殿的板瓦,筒瓦。板瓦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尺寸惊人,只有宫殿才能使用这么大的屋瓦。此外,台基上有宫殿遗迹,毫无疑问,梁王城的统治者就住在这里。这种小城挨大城的结构是春秋战国典型的“双城制”。梁王城修筑了周长4200米,25米宽、15米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一个浩大工程。

    然而梁王城的城主身份仍是一个谜,这座城就像一个谜,在历史上崛起,又失去了影踪。根据地理和文献记载,梁王城应与古徐国有关。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城遗址的发掘为解开湮灭了二千多年的徐国国都之谜提供一把钥匙。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徐州,先民,考古,王城,年前,现场,生活徐州 先民 考古 王城 年前 现场 生活
下一篇:揭秘:中国盗墓史上的奸尸现象(一)||上一篇:湖南桃江发现大古墓群 多为长方形竖穴砖室结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