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大行宫一带确认是宫城核心 重新锁定东南西三界

编辑:秋痕 来源:扬子晚报
 
公元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南京作为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前后长达三百多年之久,作为皇权代表的“台城”正是在六朝的更迭中渐成规模。可惜的是,曾经穷尽奢华的台城在隋初被“并平耕垦”,从此神秘的台城只留下了民间传说。随着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8年来对建康都城核心区域的勘探挖掘,千年台城之谜终于掀起了神秘“盖头”。本报记者采访了六朝建康城遗址发掘项目的领头人,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先生。 

    大行宫一带确认是宫城核心 

    那么,“六朝建康宫城究竟在何处呢?”王志高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景定建康志》“历代城郭互见之图”中,“古台城”清楚标注在南宋建康府城内东北方位。王志高说,南宋建康府城系袭用南唐都城,其规模至今可考:北壕即今珠江路南侧北门桥下一线河道,东壕为今城东干道以西的一线河道。“毫无疑问,下阶段考古工作重点应该改移至大行宫及其以北民国总统府周围。” 

    从2002年3月开始,王志高带领的考古队对这一地区的近代史博物馆工地、市民广场工地、新世纪广场工地、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市体育局工地、邓府巷东西两侧广厦公司工地、延龄巷工地、利济巷西侧长发大厦工地、游府西街小学工地、长江后街工地、省警察博物馆工地、省美术馆新馆工地、省烟草公司工地等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终于获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一系列的考古发掘,王志高已经确认,今天的大行宫周围一带,是六朝宫城的核心区。他们发现了多条高等级道路、城墙、城壕、木桥及各类砖构房址等建筑遗迹,以及以各类瓦当、釉下彩绘青瓷器等精美遗物,是迄今为止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最为重要的收获,从出土的砖铭可证明这些遗存与台城有关。“考古发掘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可以说掩盖在六朝建康城遗址之上一千多年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揭开。” 

    六年发掘锁定台城三界 

    天道酬勤。他们首先在大行宫路口东南的新世纪广场工地获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春节前,我和贾维勇去工地与打桩的工人聊天,了解到他们打到2米时,发现了整齐铺设的青砖路面,2米正好是六朝文化层。接着在利济巷西侧长发大厦建设工地,发现了一段保存十分完好的城墙体,宽达25米,经考证,是台城东侧城墙,于是东界被确定。”接着考古队又转移到游府西街小学,又欣喜地发现了台城南界的线索,经考证,台城南界被确定。“然后,我们就把眼光向北转移。”王志高说。 

    2002年8月至2003年5月,考古队对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进行发掘。发现了六朝时期道路与新世纪广场发现的道路垂直交叉,与游府西街小学、美术馆新馆工地发现的路沟和道路方向相同,由此可证明六朝建康都城中轴线的方位角。同时还发现东西向的从东晋到南朝时期的夯土包砌砖墙,“证明城墙在这里向北拐弯了。开始我们以为会有城门发现,但实际没有。可以断定它是台城第三重城垣的东南角。这一发现,非常重要,是确认台城布局的重要坐标点。”王志高认为。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邓府巷东侧工地,考古队又发现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夯筑城垣遗迹,城垣的外侧发现有宽约18.5米城壕。由此,台城西界也被确定下来。 

    目前,只有台城的北界尚存争议,但有线索证明应该在长江后街南侧一线,北城墙可能就在总统府里。如今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台城是南北向长方形布局。另外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建康宫城是“倾斜的皇城”。考古发现表明,这些东吴、东晋和南朝相叠压的高等级道路,以及南北向壕沟、排水沟都是北偏东25度。 

    遗址只是建康城冰山一角 

    王志高感叹道,最困难的不是发掘的辛苦,而是一个个建设工地的谈判。“这些工地谈得都很艰难,是我们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家家开发商。”王志高说,虽然台城考古取得如今的成果,但他对记者惋惜地表示,“实事求是地说,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遗迹保护工作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以致一些重要建筑遗迹在考古发掘结束后或掩埋或掘毁,留下一些难言的遗憾。” 

    王志高认为,考古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不能过于浮躁,目前的发现只是六朝建康城遗址的冰山一角。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他的计划是,再过5年,把六朝建康都城的四界划出来,再把石头城的范围划出来。王志高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应该解决这一考古难题,我的愿望是在退休之前,从考古的角度写一部《南京城市发展史》。”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东南,宫城,锁定,确认,核心,大行宫,西三界
下一篇:安徽"蚌埠双墩1号墓葬"发掘进展:墓主人可能姓徐||上一篇:走近"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省磁县东魏元祜墓(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