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川海门口遗址D区。雨水抽出后显露出的“干栏式”建筑群。记者 曲鸣飞/摄
昨日(16日),本报记者来到距剑川县城8公里处的剑湖,这个四面青山环绕的高原淡水湖泊,四季纯如明镜,涓涓细流浇灌着青绿的庄稼。如今,因湖畔水位不稳定,已无固定人家居住,而成了一片肥沃的田地。在附近村里生活的老辈人中,世代流传的故事认为,很久以前剑湖周围曾是繁华的村落,被称为“水寨”,后来不知何原因,水寨消失了。
有村民说,几十年前,农民在耕地时就偶尔挖出过一些“黑黑的木桩”,大家都拿回家当柴烧了。也有村民会挖出一些刀状的青铜器和陶瓷片,还有造型奇特的石片。
若不是考古专家的到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水寨”并没有完全消失,大量的实物在历史风雨中沉入了地下,历经3000年而不朽。这就是著名的“海门口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显示,那时临水而建的村落,曾有过人们难以想象的繁荣。
目前,考古专家正试图从出土文物中,解开3000年前云南先民生活及迁徙之谜。
1957年第一次考古
挖泄洪渠意外掘出文物
“远比前两次的成果多得多,而且有可能改写历史。”对于刚刚完成的“海门口遗址”第3次考古发掘,甸南镇文化站站长刘新春用了“出乎意料”这个词来形容。
第一次考古,是在1957年,当时剑湖洪水泛滥,3条泄洪口又是弯曲水道,一到雨季,附近村庄即遭洪灾。当时,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将泄洪道改为直道,以期增加流量。一场轰轰烈烈的水道改造工程开始了。
随着沟渠的开挖,大家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也被挖了出来——黑黑的木桩、状如斧头的石片、带着绿锈的铜刀。这些情况反馈到考古部门后,有专家推断“地下可能是一个古文明遗址!”
于是,考古部门开挖了410平方米的一个区域,挖出了224棵古木桩和大量青铜器和陶瓷制品,还有石器。经碳14测定,这些东西的年代被界定为距今3115年±90年。这里成了记录新石器时代云南先民生活的“海门口遗址”。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理,剑川,彩陶,首次,云南,考古,进展,完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