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城镇双庙村。
2006年,一座位于北朝陵墓群南部,东距邺城遗址7公里,西北距天子冢(疑为东魏孝静帝之陵墓)约3.5公里的墓葬纳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据说,考古发掘过程中一直有一条盗墓洞延伸向墓室中心,它是不是已经被盗了呢?疑惑一直围绕在考古队员心里,然而,经过270多个日夜的挖掘之后,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一幕,不仅让他们大吃一惊,而且也震惊了全国的考古界,这是唯一一座完好无缺的北朝皇族墓葬,究竟它是怎么被一步步发掘出来的呢?它又是怎样逃过盗墓者的魔掌呢?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需要,考古工作者对磁县段北朝墓群又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勘探,这是继1975年、1985年勘探之后的第三次大的踏查,勘探范围20公里,东西宽100米。这次勘探的结果令专家们更加欣喜,他们发现,北朝墓群在1985年勘探的134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70多座。茫茫400多座的北朝墓群能否提供出更多新的历史证据呢?考古学者们把目光锁定在磁州那一片无垠的田野上。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M003号墓(元祜墓)和M001号墓,成了这次发掘的重点对象。
2006年10月联合考古队员们到达了墓地,准备开始发掘工作。专家们决定从墓室开始入手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朱岩石领队给我们讲述了M003号墓发掘的过程。他说,一个4米宽的盗洞一直与我们的发掘工作相伴,大家觉得很泄气。因为在这附近的墓陵区,几乎每一个墓葬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被盗,所剩文物无几。大家猜想着这个墓大概也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是,巨大的盗洞在7米深的地方消失了!7米以下的封土没有被盗扰的迹象!队员们兴奋不已,不久,墓室的西侧隐约出现了一具棺椁的痕迹。朱岩石队长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感到———这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发掘。接下来的挖掘过程,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细毛刷、小竹签细细地搜寻和清理着。每当打开一座古墓,他们对每一件物品的摆放、位置、大小、色泽等,进行细心画图、拍照和记录,最大可能地尊重墓葬的风俗、宗教的礼仪,对现场加以复原和保护。
与此同时,M001号墓的挖掘也在同步进行,省文物研究所的徐海峰给我们介绍了它的发掘过程。此墓的盖铭文说明墓主人为东魏时期兖州元氏族人。与距它122米处发现的东魏皇族元祜之墓相佐证,明确了这里是东魏皇宗陵地域。M001的墓主人元氏应是具有较高地位和身份的皇族。M001发现了毁墓大坑,也反映了北齐高氏对东魏元氏种族清洗的史实,同时,它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东魏皇族元氏茔域的布局和分布范围,为北朝墓群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参照。
元祜墓墓室被清理后,果然像朱岩石所推测的一样,这是目前这个墓陵区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扰的墓葬。它是怎么避开了盗墓者的魔爪的呢?
朱岩石队长为我们揭开谜团,他说:“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墓室是土洞墓构造,且方形墓室空间较大,墓主人下葬后不久墓室顶部发生坍塌,墓室正上方的坟丘绝大部分塌落进地面以下,于是元祜墓的地面标识(坟丘)接近消失,这使得元祜墓躲过了北齐时代对东魏元氏陵寝的洗劫;其二,清末在这里出现了当地居民的墓葬,这些墓葬一直延续至今,客观上起到保护作用,使得近现代的盗墓贼难以发现。”
那条挖掘了7米深的盗洞为何戛然而止?是盗墓者的内讧还是判断失误?我们无从得知,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元祜墓如此完整地出现在考古学者和世人面前时,我们沉醉其中,欣赏和回顾着历史的真实与文明的璀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磁县,东魏,十大,河北省,考古,新发现,走近,元祜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