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苍南桥墩水库改造 发现明古墓清桥梁和古道(组图)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坑口桥韩当权/摄
 

 
杨公墓韩当权/摄 
 
    苍南桥墩水库日前正在改造修建,不想,有关部门发现水库底竟“藏”着一座明代杨氏始祖墓、两座清代桥梁和一条总长约2公里的古道。
 
    据苍南县文物普查队考证,库底的古墓葬是明代杨氏始祖墓,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墓葬已没于黄泥中,但其墓碑和墓道碑均保持完整,墓碑上刻有“明杨公墓”4个字。古墓四周摆放着花篮、香烛等后人拜祭时留下的供奉。墓道碑距离古墓不远,上面刻着墓主姓名、墓的方位等。根据墓碑记载,墓主叫杨次涯。由于墓碑和墓道碑用材比较粗糙,雕刻也不精细,另外,在早期的平阳县县志里也找不到关于这座古墓的任何记载来推断,杨次涯应该是当地一名普通人。

    苍南县文物馆的杨馆长称,在建水库之前,一般会对当地的墓葬进行迁移。1979年,桥墩水库扩建时,就曾有座宋代古墓被其后人迁走,当时还在古墓中发现很多珍贵墓葬。至于这座杨公墓为什么没有被迁走,甚至还有后人来祭扫,他也感到奇怪。他怀疑这只是一座空墓。据介绍,该古墓是有主坟墓,通常未经墓主后人同意不能进行挖掘。

    关于水库底的两座桥梁,据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一座叫坑口桥,一座叫深潭桥。坑口桥位于桥墩水库的腹部,从它的建筑风格可以断定是清代桥梁,西南—东北走向,全长16.65米,宽1.76米,矢高3.30米,为四孔三墩石梁桥,沉没于水库底50年,依然保持原样。距坑口桥数百米的深潭桥也是一座清代桥梁,三孔二墩,结构较坑口桥简单,基本保持原样。

    据普查队相关人员介绍,这条用鹅卵石铺成、约1米宽的古道初步认定为民国时期所建,是莒溪、腾垟通往桥墩、灵溪、平阳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连接山区和平原经济发达地区重要的纽带。

    据介绍,桥墩水库是苍南最大、温州第二大水库,位于苍南县横阳支江上游,总库容为843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于1973年4月开始控制蓄水, 1989年6月完成扩建加固,关闸蓄水。

    A. 本网(温州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温州网”,本网以及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温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B.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包括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温州都市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苍南,组图,桥墩,古道,古墓,水库,桥梁,改造,发现
下一篇:绍兴古墓频遭盗挖 专业盗墓贼"探测仪"踩点(2)||上一篇:山西长治市发现造型奇特古墓 尸骨令人吃惊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