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祥将其中的部分“骨简”进行了拍照、释读、整理、编印,并把它们装订成5大本。其中,完全释读的有100多片、1万余字。虽然整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还是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内容。
在初步整理出的文字中,发现了西汉武帝刘彻至东汉安帝刘祜250余年间的20多个年号。汉武帝是公元前140年即位的,汉安帝的皇位则坐到公元126年。两位皇帝之间共使用了55个年号,“骨简”中对出的年号就有20多个:元狩,太初,元鼎,元封,永初……这些年号,一般都出现在“骨简”的开头,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骨简”中提到的地名有:河西,西河,三水,安定,五原,武威,张掖,天水,高平,富平,灵州,龟兹,敦煌,西域,阳关,萧关,朝那,壶口……涵盖了今宁夏、甘肃、陕西、内蒙乃至新疆、山西、河北的许多地区,同时还提到许多山川、河流、城池;“骨简”中提到的官职有:大司农,太守,都尉,马丞,盐丞,农丞,钱丞等;提到的人名有十几个,其中包括“贰师将军”李广利,骠骑将军霍去病等;记载的活动或事物有:开渠,屯田,垦荒,筑城,修路,调兵,移民,贩盐,运粮,铸钱,贸易,养马,祭祀等。
记者随便拿起一枚“骨简”,只见上面刻有如下文字:“正和三年一月一十廿辰朔方郡北地郡大震山崩裂数地郡县……”记载的是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
“骨简”的有些记载,与史书不谋而合,还有的比史书记载更为详尽。如: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因山东爆发蝗灾,曾向朔方郡、北地郡移民72万人,仅此而已。而一枚“骨简”中不仅记下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且记下了每一批移民的数量,几个数字相加,刚好是72万。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还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内容。过去,常有学者感叹:古代关于宁夏的记载太少。如果这些“骨简”所记内容属实的话,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宁夏乃至周边地区的史料。
“英雄”还需问出处
这批“骨简”来自哪里?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与它们的真伪、价值、命运休戚相关。
赵培祥告诉记者,这些“骨简”均来自宁夏盐池县张家场。
张家场,在秦代就已存在了,汉代曾经建有相当规模的城池。现在,它隶属于盐池县的花马池镇,而古城遗址已是一片荒凉。在那里,不断有珍贵文物出土,盗墓活动一度也很猖獗。张家场汉代古墓群,曾是盗墓者瞄准的目标。种种迹象表明:张家场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因此,张家场古城遗址很早就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它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在那里发现汉代“骨简”,有其合理性。
赵培祥分析,这些“骨简”最初可能都是装在陶罐中、埋在城墙下面的。有些陶罐破了,“骨简”也就漏出来了。据说,有人曾在地面上捡到过。当地见过“骨简”的,大有人在。北京宁夏大厦总经理曹凯龙告诉记者还从北京故宫方面得到证实:故宫也收藏了“骨简”,研究人员还在上面发现了简化字。
从事民间收藏已有20多年的赵培祥,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藏“骨简”的,直到2007年还在民间收购到少量“骨简”,其间,他还从盐池县直接收购到至今仍装有“骨简”的陶罐。当他花了很大精力对这些“骨简”进行释读、整理之后,他坚信:这些东西,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记者在赵培祥家中看到了装有“骨简”的据说源于汉代的两个陶罐。只见其中一个陶罐的罐口下面,有墨写的五字隶书:“上郡都尉府”,字迹十分清晰,这正是“骨简”中多次提到的名词。罐内的半罐“骨简”尚未取出,总共约有四五十枚,均呈浅绿色。显然,这样的颜色与其长期与铜钱共处一罐有关。从罐口望下去,“骨简”下面的铜钱清晰可见。赵培祥告诉记者,里面的铜钱约有几十枚,可以看出的是五铢和货泉两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宁夏,真伪,鉴定,期待,权威,令人称奇,骨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