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家文物局专家:靖安还有未露面的东周王陵(3)

编辑:秋痕 来源:江南都市报
 
 ■将建国家区域性丝织品文物保护中心

    国家文物局专家徐苹芳说:特殊的墓葬出特殊的东西。这个墓丝织品出土的数量多,做工精,非常罕见。为了更好地保护靖安县东周古墓葬出土的丝织品等文物,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代丝织品的纺织技术,国家文物局已经决定在靖安建立区域性丝织品文物保护中心。为加大支持保护力度,靖安县已经将原水口中学总面积达20多亩范围内的房屋和土地划为考古事业用房用地,为国家文物局建设区域性丝织品文物保护中心和相应的科研基地创造了条件。目前,保护中心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王亚蓉坦言,纺织品的保护难度最大,要求必须是恒温恒湿的环境,还要有专业人员定期维护、观察。“钱只是一方面,但不是关键。人才是最关键的,博物馆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程,需要真正有能力、有知识的领导和专业人才。”

    ■靖安东周古墓葬的价值定位

    来自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研究中心的王亚蓉研究员曾担任沈从文先生的助手,参与过马王堆古墓、老山古墓等发掘清理工作,但她感叹“这是几十年来遇到的最难做的古墓”。由于纺织品属有机质文物,最易受各种细菌的侵蚀,很难保存,“1000座古墓中不一定能有一座保存下来”。每天,她要跟两个助手一起将浸在水里的纺织品轻轻取出,清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每一个截面。据她介绍,我国纺织品史中有关春秋时期的记载大多都停留在书面上,零星出土的实物也都是些碎片。此次出土的纺织品中,最大一块裹尸布为1.88米×1.5米,成为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完整纺织品实物,从而改写了我国的纺织史。

    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的李伯谦教授表示,弄清47位死者间的社会关系,还原47具棺木下葬的全过程,成为考古专家们最紧要的任务。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潘标教授对棺木的材质进行了分析,“全部为杉木,虽不及楠木华贵,但因为当时这样直径1米以上的天然木材,少说也得上千年,所以死者即便不是王公贵族,也不会是普通百姓”。

    全程参与此次考古的省考古研究所余江安老师介绍了他对2500多年前整个下葬过程的推断:第一步,挖好墓坑后,先在底部垫一层厚达30多厘米的膏泥(有保水、防腐之用),夯实后在上面铺一层竹席。第二步,尸体用裹尸布裹好后放进棺中,再放进纺织工具等随葬品,盖好棺盖后再用竹席将整个棺材裹好,外边用绳子绑紧,松动的地方加入木楔子。第三步,将棺木放入墓坑后,上面再加一层膏泥,外加一层红土层,经火烧后更加密实坚固。第四步,往上堆土,每隔30多厘米加一层花岗石加以保护。余江安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整个古墓比作一个鸡蛋,那棺木就是蛋黄,膏泥是蛋清,红土层就是蛋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家文物局,东周,靖安,露面,王陵,专家
下一篇:重庆发现明代石佛石窟群 已有500多年历史(1)||上一篇:重庆市:发现明代"土司城址"的行政中心(衙院)遗址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