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寺塔:中国历史最久远?
如果以佛教是由两域先传人洛阳再辐射到全国来看,这是不可能的。硬说普彤(寺)塔比白马寺早一年,确实近乎痴人说梦。
但是,当我们读罢方汉文同志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刊登的《佛教人华时间新释》一文后,我就觉得这有道理了。方汉文考证了梵文典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关于“羡门”的记载后,分析指出“羡门”就是“沙门”,就是佛经初译的“桑门”。沙门其实经历了一次历史大旅行,它原来就是亚洲北方的民族与乌拉阿尔泰民族昕信仰的萨满教,存史前时代进入印度,在印度发展成为沙门思想,对吠陀宗教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产生了佛教。佛教沿用了萨满名称,变化为沙门。萨变沙,满变门。
从阿育王时代开始,佛教开始向东西方传播,进入亚洲中部与中国,至少秦代就已影晌到中国北方的齐国与燕国旧地,羡门之类的教徒引起了海外求仙的高潮,它们早已不同于巫师道十了。
但初期进入中国的佛教徒,却采用了道教之类的伪装。对羡门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关于佛教人华时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系数,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进行羡门礼祀为标志,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大约比现在公认的时间提早200多年,迄今2224年了。而且传播途径与我们原先认为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在佛教传人东汉政治中心洛阳、再向全国各地辐射之前,已经通过北路早已传到了燕国和齐国。南宫北接燕东邻齐,正好得风气之先。所以,修建普彤寺塔比白马寺还早一年也就事出有因了。
沙门一词系佛教名词,意为息心。表示勤修善法,息灭恶法。原为占印度对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佛门弟子。它在中国古籍中,先被译为羡门、桑门,最后定译为沙门,起源却是我国东北的萨满教。
邢台高僧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佛教何时传人中国内地?各种说法不同,主要有两说:一说是两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十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为佛教传人中国内地之始)。二说是东汉曾遣使者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章,即《四十二章经》。其间楚王国内已有优蒲塞与沙门,说明佛教已在中国南北各地传播。这些都晚于《史记》中有关羡门,的记载,可见,佛教足先从北方传人燕齐的。
竺道生,钜鹿(今平乡两南)人,大约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卒于南朝宋元嘉十一年(434年)。他少年时即从竺法汰出家,才思敏捷,“吴中僧众,成谓神悟。”
后到建业(今南京)传播佛教,为佛教哲学的中国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提倡“顿悟成佛”说,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成佛要累世修行,积累功德,也不像支道林所主张的那样,成佛要经过若干阶段。他简化了修行时间,可以速成,去掉了烦琐哲学,降低了人佛门的门槛,全在一念之差。
竺道生还根据人人皆有佛性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一阐提人是梵语音译,指善根断尽、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得到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十六国大小掌权者的强有力支持。对于饱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有好处,既省时省力,又不花费任何代价,就可很快进入公平而幸福的虚拟理想天堂净土,何乐而不为?
这无疑是一次佛教大解放大普及。但是在当时,道生的异端邪说怪论一提出,立即在佛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守旧的僧众群起而攻之,道生被马上逐出建业。其实,竺道生的学说不过是孟子性善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儒家“涂之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翻版而已。中唐以后,道生的可爱的佛性论直接启迪了禅宗这个中国化佛教新流派的诞生。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
从此,产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慧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象,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也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禅宗如一股源头活水,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西欧北美传播。因为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富有和而不同的海量,不枯寂呆板、墨守成规,应随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合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切合中国人的根性河心性,又扎根于人^民。正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也。它—改印度佛教憎侣劳动、依靠施舍生存的旧俗,发展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自耕自养、自性自度,进而广行利他事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造福社会,利乐人群。
一座寺塔,普彤寺塔早于白马寺一年;一位高僧,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就是邢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
复姓南宫后裔今何在?
据《河北政区沿革志》载:南宫,古称东阳,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相传西周时期,周有八士,其一名南宫适,很有德望,即南宫子,曾居于此。他是周文王四友也。周武王曾命其“散鹿台之财,发矩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另据《中国姓名学》一书,《左传》载,春秋时鲁国有孟倚子,其子名韬,食邑于南宫,即今南宫市,其后代遂以食邑地名为姓,形成南宫这一复姓。根据中国古代建筑规则,既有南宫,必有北宫。北宫何在?古史渺茫,且待有识之士将来考证破解吧。
战争和灾祸打破了北方人民安定的生活秩序,驱赶着他们离开了故土。战乱和饥馑疾疫也造成过冀南邢襄大地人口锐减。手无寸铁的人民,为了保全性命于乱世,求得生存,只能成群结队地逃亡,流徙到天灾人祸尚未波及的地方。从东汉末年及西晋末年,人口的流移几乎遍及中原各地。当时,人民流徙的地方纵横交错,四面八方均有迁徙。有的迁来迁去,不断往复。有时一迁再迁,逐渐远离故土。总的来看,他们移动的方向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南五路。东北的第一站是幽冀,辽西慕容政权一度轻徭薄赋,政治修明,广揽人才。幽冀沦陷后,中原流亡士庶纷纷归附慕容氏。一时间,辽西成为仅次于巴蜀和江南的主要避难场所。辽西再向东是高丽。另外,从山东半岛渡海走水路也可到达高丽。复姓南宫后裔今何在现在韩国南宫一姓人数最多,其次是日本。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金南宫,银枣强”之称。其五大闪光点是:(--)南宫适,以德高垂名青史。德,国家之基也。懿德茂行,可以励俗。为政以德,政在养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国无德,虽大必亡。(二)普彤寺塔比白马寺早一年。(三)明朝兵部尚书白圭是位精忠保国的清官。(四)张裕钊《重修南宫县学碑》,1886年。张裕钊,湖北武昌人,考授内阁中书,历主金陵、武昌、保定莲池、西安书院,书法造诣颇深。其字体外圆内方,挺拔劲健,方中带圆,圆中见方,内藏筋骨,颇富神韵,柔峻相兼,融而化之。拓本风行海内外,倾倒东瀛日本。其书法艺术,中外赞不绝口,关键在于它完善地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做人的风胥。(五)冀南抗日根据地首府。曾有幸与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宫,华夏,普彤寺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