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剑川海门口考古四谜题待解 桩柱3000年不腐

编辑:汀滢 来源:春城晚报
 

木桩柱间的横木
三次发掘终获重大考古发现
剑川海门口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清理挖掘。但是前两次的发掘由于种种原因,发掘组织不规范,考古资料没有正规整理出版发行,还有地层与文化遗址混乱。
去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由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剑川县启动了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海门口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度重视。
省考古所领队闵锐从该遗址前两次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判断,海门口遗址距今超过3500多年,这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它是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后来,洱海区域进入青铜器时代,其文化遗物,各地均有发现。洱海青铜器文化,分布非常广泛,北至剑川、鹤庆,南可到祥云、宾川,而且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西汉末期。
建筑奇迹
桩柱3000多年不腐化
在考古工地,直插水中、粗细在50-10厘米,削成钝尖状的松木木桩柱,仿佛是朝天而问的一个个谜题。一些桩柱间还有大量横木,有卯榫结构,有凿着方形的,两孔对称,四孔对称,孔底皆相通的榫孔。
当时的建筑究竟是怎样的?记者昨晚连线建筑专家、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张晓洪。据他分析,3500多年前的人类要建盖房子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的房子需要支撑起来,一是避开地下的潮湿之气,二是防止野兽攻击。如果一个地方层层叠叠建房屋,而且有这么长的延续期,看来当时这里的生活环境适宜居住。木房桩柱能够留下3000多年没有腐化,的确是个奇迹。对于海门口出现的建筑遗址,他分析可能是在隔离氧气的环境下保存下来的,如今出露地表,会很快氧化炭化,他建议采取保护措施。
洪水泛滥
先民去向或迁至沙溪
剑川海门口先民赖以生活的“母亲湖”,距今约2000多年的时间,一次历时很久的湖水泛滥,淹没了他们家园,冲走了房屋,延续近千年的栖息地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只有那些原始房屋的木桩被大水封住,凝固成永恒。3500多年后,当人们走进考古人员发掘出来的、如丛林般的建筑遗址时,仿佛能嗅到昔日气息。也许海门口遗址的重现印证了一句畿言:没有辉煌的可以永恒,也没有辉煌被永远埋没。
这批先民来自哪里?又如何消失了?通过考古得到的信息,剑川海门口的先民由于种种原因,迁离此地,原因是大水淹没,迁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200-2000年。他们的可能去向推测为,一是迁至大理洱海地区,二是迁至沙溪居住。
剑川县在1980年发掘附近敖峰山一墓葬遗址,发现了其时间为距今2500-2200年,闵锐认为,这正好是海门口居民迁出的时间。
四大谜题
邀请省内外专家论证
谜题一:是否有寨墙或壕沟之类的村落保护设施?一个发达富裕的聚落,发达之后注意自我保护,是否用类似城墙保护设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谜题二:稻子与麦子同时出现,南北文化为什么能在这里交融,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的?
谜题三:海门口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年代究竟是什么时候?虽然前期进行过碳14测定,但是均不在最低层位,真正的历史时间需进一步确定。
谜题四:探方里发现的人骨架距今3000年左右,其性别,年龄、为什么会埋在这里?
据了解,省考古研究所将邀请北京大学、社科院考古所、北京科技大学专家对考古工作,在环境考古、动物考古、科技考古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有关方面建议当地,邀请省内建筑、民族文化研究、农业、生物方面的专家做进一步的论证。
新闻链接
文献名邦:剑川
剑川文化底蕴丰厚,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剑川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从元代起,剑川文风大开,明清时期,教育鼎盛,科第接踵,人才辈出,为云南之翘楚,剑川因此而被誉为“文献名邦”。此次海门口遗址的发现,让剑川的历史追溯到了3500多年前。
剑川石窟艺术闻名遐迩,石钟山石窟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剑川古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沙溪寺登街也被列为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址之一;剑川木雕工艺精湛绝伦,“木雕艺术之乡”每天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考古人员说,剑川人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有天然的情结。 连芳


关键字: 内容标签:海门,剑川,考古,待解,四谜题,桩柱,年不腐
下一篇:新疆两考古发现入围0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强||上一篇:安徽宣城一汉代墓葬出土栗子完好如初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