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6000年前的谜团 孙家城安庆先民的田园牧歌(5)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6000年前的一个早晨 

    雨后初晴的早晨,休耕的泥土氤氲而馨香。行走在这回春的大地上,可以感知到昆虫惊蛰、草叶拔节的声响,因为这是一片神奇诡异的土地。

    怀宁县栗岗村的村民,很久以来对家乡有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孙家城。一圈隐隐隆起的坝埂围住了这个自然村落,这矮矮的长着树丛坝埂便是“城”之概念。村民自称是“城里人”,外村人一律叫“城外人”。这非物质文化形式的口头语足以证明“孙家城”村庄之古老。

    也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清新而明丽的早晨,一位村民迎着朝晖在田头劳作,他突然刨出一个长相怪异的陶器,他将这从未见过的东西交到了县里。

    就是这位农民,60多年前,他与村里小伙伴就用这地上捡起的破陶“过家家”玩耍了。当然,没有人知道,他从小就玩6000年前祖光玩过不玩的东西。直到近些年,一批又一批文化考古者来到“城”里,进行考古发掘,这位老人才想起,他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土地上许多神秘迷离的事情来。

    这位村民叫金芳健,今年72岁。精神矍烁、仪表堂堂的他对于土地有极深的情怀,他除在外地当过几年兵,终生不离“孙家城”。

    村里很寂静,青壮男都外出走四方了。我们在这个土墩的“城”边拍摄,不一会儿,身后本是空旷的田野,却三三两两来了一群村民,多是妇女老人,他们不会打电话,也不会有谁高声一呼,为什么就能自发聚集在一起,涌来了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信息一定别致。这让我感到神奇。

    这里民风淳朴,只要“上面”来人,是国家文物人员,他们就从院墙角边,从案桌床铺下,拿出平时捡到的坛坛罐罐,瓦砾碎片,交给“公家人”,从没有想过要卖上大价钱。几千年前,陶,烧制后也没有卖买这一私心。

    随着对孙家城尝试性的发掘,珍贵稀世文物出土,可以想象,也可以复原,先民在这里劳作的情形。

    于是,6000年前一个早晨与6000年后的一个早晨重叠在一起,幻化出相同的场景,一位先民用陶汲水,一位农民荷着锄头走在田埂上。

    他们相隔6000年,但脚下的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春耕秋收,夏耘冬藏。(安庆新闻网 陈丹华 钱续坤 吴有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安庆,先民,牧歌,谜团,田园,孙家,年前
下一篇:探秘河北东汉墓 盗墓者将自己留在了墓中||上一篇:河间发掘一座东汉古墓 考古人员:墓主人身份尊贵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