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自2006年底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为了总结经验,促进交流,加强合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工作会议于10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项目和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项目监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各子课题的执行和进展情况展开,首先是总课题的负责人—王巍所长和赵辉院长对课题的执行情况等问题进行简单陈述和总结,然后由各子课题负责人具体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吴小红教授介绍了 “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 的进展情况;梅建军教授介绍了“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研究” 的进展情况;赵志军研究员介绍了“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的进展情况;陈星灿研究员和张弛教授介绍了“3500-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的总体进展情况。
会议的中心内容是汇报“3500-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各子课题的进展,共有21位学者介绍了各自负责课题的研究进展,这些课题主要有关中西部仰韶-先周时期聚落调查与研究,山西运城盆地聚落研究,清凉寺墓地和人骨研究,山西襄汾陶寺及周围地区聚落调查和出土人骨研究,GIS支持的古代聚落分布与人地关系研究,河南灵宝铸鼎原仰韶遗址聚落群调查和出土人骨研究,西坡墓地出土人骨研究,汉水中游仰韶-二里头文化时期区域调查,伊洛河流域聚落形态研究,颍河上中游流域聚落群综合研究,河南郑州西山遗址聚落形态研究,山东北部桐林遗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山东日照两城镇聚落群研究,内蒙古敖汉旗红山文化区域聚落形态研究,GIS支持的内蒙古赤峰市半支箭河流域聚落形态研究,江淮之间地区区域聚落形态研究,江汉平原区域聚落形态研究,浙江良渚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以及史前刻画符号研究等。
最后由课题项目监理负责人水涛教授对监理的政策、过程以及原则等进行了说明,并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部分项目负责人给予了解答。
通过会议,大家普遍感觉课题执行情况良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同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在经费划拨和学科交流等情况存在一定的滞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多加强交流,相互沟通,尤其是要加强各子课题多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根据课题安排,类似的工作会议还需要多次召开,争取早日高质量的完成课题任务并及时公布研究成果。
关键字: 内容标签:探源,工作会议,考古,中华文明,工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