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湮没了3000年 殷墟究竟出土过多少玉器?(3)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二殷代玉工在继承前人琢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善青铜工具,使琢玉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选料、用料缜密考虑:往往用同一块玉料和玉色相近的料琢雕成成对之物,如妇好墓出土的成对玉象和成对玉马,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形状,设计出比较切合的题材,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作伏卧回首状的玉牛,主要是依据这件籽玉前高后低的自然形状巧妙设计而成,能利用玉石料的天然色彩,创作“俏色”作品,如小屯村北一座殷代晚期房子中出土的一件圆雕玉鳖,背甲呈黑色,头、颈和腹部呈灰色即是一例。这说明,我国的玉石“俏色”作品,最迟可追溯到殷代帝乙、帝辛时代。

    (二)造型多样化,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如妇好墓出土的圆雕人像,作跽坐形,双手抚膝,人体比例大致适当。它们面部表情不尽相同,发辫、衣纹各有特点,精细入微;圆雕的兽、畜、昆虫等,大多形象逼真,有些还突出其外形的主要特点,如虎的利齿、象的长鼻、螳螂的刀足等,勾画神似;对于龙、凤等神话动物,造型和纹样也很优美,多数浮雕的兽、禽设计成侧视形,以作静止状态为多见,只有少数作运动状态,如殷墟西区M216:24的一件玉雁,尖喙歪头,双翼展开,给人以飞向远方的感觉。

    (三)多数动物形玉器的花纹各具特征,刻划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龙多用变形云纹或菱形纹等等。

    (四)比较熟练地掌握镂空、钻孔和抛光等技术。镂空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全封闭式”;另一种为“半封闭式”。钻孔大致有“管钻”和“桯(TING)钻”两种,一般扁平形,孔眼较大的如璧、环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钻;而一些佩带饰物上的小穿孔,则多用桯钻。多数玉器的表面,晶莹光泽,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抛光。在殷代,可能用兽皮或丝麻织品作材料,蘸水加金刚砂对玉面进行抛光。

    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钻孔、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纹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较高,有可能由专人操作。各个工序都配合得较好,从而能有效地生产出许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

    殷墟玉器的种类相当齐全。根据我们对实物的观察,参考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成果,将它们分为礼玉、仪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7大类。下面择要简述。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殷墟,湮没,出土,玉器
下一篇:湖南石门牙齿洞发现距今8-16万年人齿化石(图)||上一篇:湮没了3000年 殷墟究竟出土过多少玉器?(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