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大通道,唐朝人对来自丝路的胡风十分宽容,着胡服胡妆的胡人女性在长安甚至出现了‘胡姬压酒劝客尝’的景观,成为一时的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瑾说,除了史书、诗歌和小说中的女性胡人外,在考古与研究的过程中专家发现存在着大量女性胡人,其身份一般是宗教人物、皇后、贵族妇女、伎乐、舞者、侍从及一些身份不明者。
然而,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唐墓出土的不足20件的女性胡俑多处于社会下层,职业和身份多元。譬如,有变幻百戏的卖艺者、卖酒的酒家胡、伺候主人的奴婢、乐舞表演者和优伶等,多属娱乐业和服务行业。其中乐舞表演者和优伶,主要是胡旋舞女、柘枝舞女、杂技演员以及演奏各种乐器的乐手。
据专家介绍,陶俑中的胡人女性形象主要有永泰公主墓、金乡县主墓等唐墓出土的胡人女骑俑和胡姬俑等;金银器和钱币上的胡人女性形象,则包括王室妇女、宗教神祇、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人物、伎乐等,如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胡瓶上的胡人女性,陕西西安、宁夏固原、新疆阿斯塔纳、河南洛阳等地唐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背面饰皇后、胜利女神或祆教女神阿娜希塔等。
对于出土胡俑中缘何女性胡俑极其稀少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唐代早中期胡风盛行,女性胡人的服饰、妆饰和乐舞被汉人女性纷纷效仿,以致于女性的服饰与妆饰花样翻新地胡化,但这也引起中晚唐时期文人如元稹和白居易等人的反对。在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情景,成为“红粉浮浪,诗句轻薄”的恶俗背景,胡姬渐渐被视作非良家妇女,她们便在唐代上层人士用于葬礼的陶俑中很少有自己的位置。
关键字: 内容标签:隋唐,时期,考古发现,女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