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它身上的浮雕已经暗示了答案:这是摇钱树的插座,而小人手捧的那只“罐子”就是用来插摇钱树的插孔。
南博的这个摇钱树座,是上世纪40年代中央博物院(南博前身)的曾昭燏、吴金鼎、夏鼐等一代考古学家在四川彭山汉代崖墓里发掘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摇钱树是一种经常会被摆在办公室或家中的常青植物,也叫金钱树,长着油绿厚实的圆形叶片,很像钱币。不过它原产于非洲,近年来才被引进到国内。
而博物馆里的摇钱树,则是我们的先人在1800多年前的“发明创造”:摇钱树的树座大多是用陶制作而成,采用泥模翻制,然后入窑烧成的;树干与树枝由青铜浇铸,分为多层,枝叶上装饰有方孔铜钱、风鸟、象、鹿以及西王母、壁等图案。
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考古学家们时常在汉代墓葬中发现这种树状的青铜器皿。但一开始,这种器物并没有确切的名字。直到上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者冯汉骥注意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这种器物,根据其树状的形态和上面缀满的铜钱图案,将其定名为“钱树”。这一名称基本得到学界认同,很多学者也就称之为“摇钱树”。
1990年出土的何家山2号墓东汉青铜摇钱树,是迄今已知的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摇钱树。树高1米左右,加上基座通高1.98米。2008年7月,这株在汶川地震中幸免于难的摇钱树,从四川绵竹来到北京,在首都博物馆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中,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摇钱树还被视为“东方圣诞树”
摇钱树最初的来历,出自《三国志》中《邴原别传》的一则故事:一个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钱,由于找不到失主,他就把钱挂在一棵大树上。随后路过此地的人,见大树上有钱,以为是神树,于是纷纷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祈求来日获得更多的钱,从此,就形成了崇拜摇钱树的习俗。
而这种“摇钱树”崇拜,在清代的四川更是盛极一时。在川剧中有一个传统剧目,戏名就叫《摇钱树》。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崔文瑞的书生采桑奉亲,玉皇大帝被他的孝顺感动,就派四女张四姐下凡,与崔文瑞成婚。张四姐在崔家种了一棵摇钱树,从此崔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至今在四川绵竹,还流传着艺人据此创作的年画。
而清末的北京地区,有岁末制作“摇钱树”用以祈年的风俗:“岁暮取松柏枝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由此可见,“摇钱树”就好似东方的“圣诞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摇钱树与圣诞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以树为主体形象,树上都挂着蕴含一定寓意的配饰:圣诞树是礼物盒,而摇钱树是铜钱,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南京博物院的陶器陈列厅里,在那件摇钱树插座的右边,还有一件“蛙首人身树座”,同样出土于四川彭山崖墓。一只蟾蜍像人一样坐着,双手抚膝,蛙眼圆睁,头顶是用来插摇钱树枝的插孔。奇怪的是,它的身体却似人身,袒胸露乳。摇钱树座为何会用蟾蜍的形象呢?
这要从嫦娥奔月的神话说起。传说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老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淮南子》中则记载了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化为蟾蜍的情节,而摇钱树座的蟾蜍像,寄寓了古人追求长寿的理想。
“西王母、璧,这些也都是摇钱树上常见的形象。”南京博物院前考古部主任邹厚本说,在汉代巴蜀地区,当时的人们认为,西王母是引领人们升仙的诸神,而璧是礼天的法物,随葬便产生通天的功能。这些神仙题材,也说明摇钱树是墓主追求长生不老的“升天神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猝然,摇钱树,短短,消失,多年,神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