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漳州平和窑出土类似瓷器、明代后期漳州月港外贸解禁,让我们将这些因素串联起来: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日前称,初步确定“南澳Ⅰ号”所载瓷器是“出口瓷”,因为大量的大碗、大盘并不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是为外销而生产,其有一个专业名称是“克拉克瓷”。此前不少观点笼统地认为明代施行海禁,便赋予了这艘沉船以“海盗”、“武装走私”等神秘色彩。但实际上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开始部分取消“海禁”,漳州海澄月港正式开设洋市,成为当时东南沿海唯一的外贸港口,其繁荣程度如同以往的泉州、广州等外贸港口,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更是盛况空前,史载“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它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菲律宾)为中转,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在我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漳州月港繁盛期间,漳州平和等地的瓷器生产也是一派红火,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远远超出内需,出口成为必然,平和的货物可以顺着九龙江聚集月港,等待出洋。从此前考古发掘资料和专家研究来看,漳州平和等地被认为正是“克拉克瓷”的原产地。南澳海防博物馆黄迎涛馆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重大发现,他在漳州平和窑发现的两件瓷器从造型、釉色、图案、画工、瓷质方面对比,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十分接近,特别是仕女图的瓷盘,连大小都一样,显然是出自同一窑口,这从实物上佐证了“南澳Ⅰ号”所载应有不少平和窑的产品。综合这些因素,“南澳I号”极可能是从漳州月港出海的外贸船,因遭遇大风浪或触礁、起火等原因沉没于此。(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澳,海禁,漳州,出海,取消,隆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